《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046854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导语:?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知识与技能: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并纯熟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过程与方法: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可以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才能强的同学还可以

2、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二课堂应该充分表达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教师那么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拟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宏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课程施行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可以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课程施行:课前的指导、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有才能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3、给陶渊明画肖像。、找到适宜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

3、程: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风光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根底。一、导语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假设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知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

4、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走进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分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创始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开展,到

5、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完毕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妙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得意,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

6、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答复上述问题: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明确:田园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辞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

7、地体味其中的乐趣。4、明确:“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欢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五、重点解读: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犯自己的意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犯自己的意愿就行了。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明确: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绘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缺乏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9、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屡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七、写作特色: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3、诗话的农村生活。八、拓展讨论: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明确:略九、课程小结:“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

10、在稳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兴隆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十、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学生自由发挥,阐述有理即可。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十一、完毕语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时机,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可以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立我们和谐美妙的家园。十二、作业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