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46064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宪法文本中法律”的涵义(1)摘要宪法文本是理解宪法的一个实证基础。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多次出现,其涵义是否确定,意见不一。考察法律”的各种语境,可以发现在宪法文本中法律”一词具有不同的涵义,不同的色彩,对立法者也有不同的要求。对宪法文本中的法律”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理解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间、最高立法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的立法权限,有助于澄清宪法学理论、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关键词宪法文本,法律,形式法律,实质法律,效力法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颇多的争议,有实定法上的法律,也有自然法上的法律。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现行宪法这一实定法文本中的法律”,而不涉及其他。但即使是在宪法文本

2、中,法律”一词的含义也不见得就是十分清晰而毫无争议。在我国的历部宪法文本中,大多对此也没有给予明确界定。本文拟对我国1982年宪法文本中的法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法律”的含义、范围、性质及其效力。一、研究宪法文本中的法律”的意义(三)有助于对宪法与法律之间所存在的共性的理解:实现宪法的法的功能。宪法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即抽象性,一般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澄清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之处。1 .宪法的直接效力宪法是法律,就应该具有直接效力,直接拘束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等。之所以在现实当中,常常先是形式法律发挥作用,那只是宪法自身的谦抑而已。宪法即使被具体化之后,仍

3、然对该具体化的法律起调整作用,宪法当中的规定仍然处于有效力的状态,它随时都可以对具体化的法律提出合宪性的质疑,这是由其最高的法律效力所决定的。2 .宪法的直接适用后文将会阐述到,宪法第126条中规定的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这里的法律”应该是实质法律。当然,审判权的来源仅仅是宪法和形式法律;审判权具体行使的依据则是整个的实质法律。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澄清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不同认识。宪法序言第13段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里的一切国家机关自然包括人民法院。至于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还是直接的活动准则,这里还存在着一

4、个理解上的问题。若根本法没有被具体化,就不可以约束人民法院,那么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又如何体现?论者在理解这一句话时,不可以只注意前半句而忽视后半句,即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人民法院如何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呢?惟有通过审判活动这一途径,别无他路。宪法第5条第4款更明确地指出,幺切国家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一一引者注)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另外,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上的规定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宪法上的这些规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审判活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法官法第7条第(一)项也明确规定,

5、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可见,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对人民法院是有拘束力的。(四)有助于确定宪法与法律之间的界限:实现宪法对法律的控制。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律均归于无效。宪法所提出的要求,法律应该要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在立法实践当中,这一点尤其需要把握。1 .关于立法不作为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宪法在某些事项上已经作出明确的宪法委托。这时候,立法机关就应该积极作为,按照宪法的要求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来。否则即构成立法不作为。例如,对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全国人大不制定法律,即构成违宪。但是,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6、,第10条第2款规定,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这些都还没有制定出法律来。2 .关于具体化的不当法律可以分为权利保护型的法律,权力限制型的法律以及无明显色彩的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时就应该按照宪法的要求制定出相应色彩的法律来。是权利保护型的法律就不可以制定出限制权利的法律来,否则就是违宪。这一点在基本权利的立法时相当重要。例如在集会游行示威法短短的36个条文当中规定了11个不得”,使得整部法律的权利保护的色彩并不明显,虽非违宪,但也是具体化的不当。3 .维护法制的统一宪法对法律的控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宪性控制,以确保法制的统一。形式法律、实质法律的制定应该依据宪法,

7、而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是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要求。但也不是任何机关都可以宣布法律违宪。在违宪审查机关作出判断之前,任何关于违宪的判断都仅仅是一种怀疑而已。而且此时,法律应该被推定为合宪。把法律的合宪性判断集中在违宪审查机关这一特定主体的手中,有利于维护宪法判断的一致性。二、法律”的使用语境及其内涵在我国宪法文本中,法律”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有效的宪法文本计共有82次之多。我们认为,宪法文本中的法律”到底是什么含义,这应该由宪法自身说了算;在宪法文本自身难以说明的时候,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解释或者立法来明确法律”的含义及其界限。为易于理解法律”的含义,我们将其各种使用语境进行区分,在

8、不同的使用语境中对其进行全面的逐一的分析。笼而统之地下这样的那样的结论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一)以法律的形式”、法律效力”这是宪法序言第13段中的一种使用形式。即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里的法律”实际上是从法的一般特征的角度来使用的,即一般性、规范性、抽象性、强制性等。其对应的英文分别是inLegalForm和LegalAuthoHty.也就是说这里的法律”只是Legal而不是Laws或ALaw或theLaw.这里,实际上就是确认了宪法是一种法律,只是其地位较为特殊、是效力最高的法律而已,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二)宪法和法律”、宪法、法律”宪法和法

9、律(theConstitutionandtheLaw,theConstitutionandtheStatutes)连在一起使用在宪法文本中出现了23次,似乎法律”的含义就是十分清楚了,那就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了。但是,是否果真如此,或许我们还是要将宪法与法律”连用的语境作进一步的分解,才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1 .与行政法规等相连使用的情况。如宪法第5条第3款规定,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67条第(七)(八)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第100条规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

10、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第115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以上条款中的法律”只能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除宪法以外的法律,也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2 .不与行政法规等连用,但指明了立法主体为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条文。宪法第62条第(三)项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4条第2款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

11、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第67条第(二)(三)(四)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解释法律。上述条文中均有宪法”一词的出现,并且指明了立法主体。这里的法律”也毫无疑问,只能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律。3 .不与行政法规等连用,也未指明立法主体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条文。宪法第5条第4、5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

12、特权。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53条规定,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6第76条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我们注意到,在宪法和法律”之前常是这样几个词:违反、超越“、遵守”等。而且都是针对中国的组织和个人所提出的要求。与此相似的是对外国人的规定,如宪法第18条第2款、第32条,其表述都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语境中的法律”是同一个含义。如果仅仅理解为形式意义上的法律似乎难以自圆其说,怎能只遵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呢?其他的如行政法规之类的均可以不遵守?我们认为,它是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说的,是除宪法以外的中国所有的实质性法律,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和法律”就代表了中国整个的立法体系。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