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45820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3(人教版必修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 体液匚J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 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 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等激素, 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

2、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 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 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 0 kpa,相

3、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 / 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 H2CO3 H+一+ HCO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 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

4、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内分沁系统)一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 入组织液)(2,营养不良)(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低。)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

5、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 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 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 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对缓冲液的处理对生物材料的处理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 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 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总结: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植物

6、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 闭合) 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 向水性)2, 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 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4,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5, 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能够横向运输

7、的也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运输: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 光一侧运输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 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 芽

8、 根,敏感度不同;根芽 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 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DC, BA,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D点和B点和生长素都高于C 点和A点,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C 点浓度低促进生长,长的快。根向下弯曲(两重性)。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 进生长的快,而A点促进生长的慢。所以向上弯曲。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 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

9、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生长素的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扦插枝条多留芽) 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果实的发育过程: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 一D,NAA,乙烯利)赤霉素(

10、GA)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脱落酸(ABA)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细胞分裂素(CK)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 片的衰老等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种群与群

11、落知识点总结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直接影响出生率、死亡率预测变化情况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不可忽视的因素(计划生育)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 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的密度。即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lm2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年龄组成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

12、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 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 衰退型 幼年V老年 出生率V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 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 见。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 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 “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种群增长率DA曲线J型分析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曲线“s”型分析ab:表示适应环境bd:呈指数增长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

13、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 争的结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 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D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图A表示J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当N = 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C点)NK/2时,种群增长率降低,NV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 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 天敌、 传染病等, 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

14、 消亡。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如图甲、A):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2捕食(如图乙、D):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3竞争(如图丙、C):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4寄生(图B):蛔虫,绦虫、虱子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 食AB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竞争关系)J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L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15、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 森林,弃耕的农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水生演替: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林林生态系统_.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大气圈下层,水层,岩石圈上层)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包括:人工林,果园,城市 农田生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