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方案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449815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暴方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暴方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暴方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暴方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暴方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暴方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暴方案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暴处置方案设计一、基本资料袁女士,女, 40 岁,全职太太,性格懦弱内向,有一名10 岁的女儿。二、背景资料袁女士结婚已经十多年了 , 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一开始袁女士的丈夫对袁女士呵护有加。 但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袁女士的丈夫开始对她恶语相向, 后来甚至拳脚相加, 大打出手。有一次袁女士的丈夫在外应酬喝醉酒回家,当着女儿的面前大打出手,从那天后女儿开始不太爱跟人说话。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 , 袁女士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 , 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会带着女儿回娘家一段时间,而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找到她以后 , 每次都是带来名牌包包或衣服等礼物,并痛哭流涕、捶足顿胸、作揖下跪

2、,向袁女士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袁女士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好好过日子”。 可是过不多久, 丈夫又故态复萌 袁女士曾经想多离婚,但碍于女儿又不敢离婚。三、主要问题袁女士长期受到家暴, 对于丈夫的暴力一直采取隐让的态度。丈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进行家暴。丈夫对袁女士的家暴,对女儿产生了影响,导致其开始不愿与其他人打交道。想离婚,但碍于离婚不利用女儿的未来发展,一直不敢当面提出。认为丈夫还是爱着自己的, 对于丈夫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同时害怕自己离婚后没有工作,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更不用提离婚后与丈夫争夺女儿

3、的抚养权。四、问题分析袁女士的性格一直比较懦弱内向,加上没有工作的原因,一直感到自卑,在家里的地位低微。 面对丈夫的家暴, 只能采取一味的忍耐。没有经济来源,怕离婚后难以再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对于丈夫实施家暴的原因,袁女士一直认为是因为丈夫工作压力太大,加上自己没有工作, 不能分担丈夫的压力,所有觉得丈夫打她是帮他分担压力的一种办法。 深信丈夫仍然爱自己, 所有每次家暴完会娘家后,只要丈夫上门道歉和送礼物就答应回家。 面对家暴时也没有勇气反抗,只能忍耐。袁女士虽然平时对女儿呵护有加,但家暴对女儿的影响,袁女士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女儿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打母亲之后产生的“后遗症”,袁女士也没有十分

4、重视。担心离婚对女儿的名声不好,和离婚后可能不能跟女儿一起生活等原因,一直不敢跟丈夫提出离婚。五、服务模式1、调解策略调解是利用谈判、 协商去解决纠纷的延续, 调解目的是透过一个独立公平、不偏不倚,而又经过专业训练的第三者调解员或工作员,深入了解争议双方的利益和需要, 协助他们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调解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当事人和公正客观的第三者 (工作员)一起讨论他们的问题,有第三者协助当事人找到解决的方案。本模式尊重双方;就事论事的讨论;感同身受;平等满意,此法也多透过谈判协商, 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根据调解理论基于利益的处理模式,调解员

5、或工作员深入了解争议双方的利益和需要,协助他们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工作员作为第三方的角色,充当二者的桥梁,促进双方的沟通和问题的解决2、人本主义治疗模式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患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患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 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案主经常受到丈夫的家暴,无论是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案主第一次来找社工后回到家里又一次受到丈夫的虐待,致使案主下定决心要与丈夫离婚。所以我们选择运用人本治疗模式,以案主为重

6、心,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的品格和态度,为案主提供积极地指导,获得信任。工作者以来访者为中心, 倾听袁女士述说家庭的生活,让袁女士直面自己过去的遭遇和现在面对的环境, 并及时对袁女士表达支持与鼓励,使袁女士逐渐接近真实的自己, 发现自己的真正需要, 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机能的人。3、家庭治疗模式案主经常受到丈夫的家暴,但仍然觉得丈夫是爱自己的,也不愿意结婚。在尊重案主自决的前提下,社工可以采取家庭治疗模式,帮助案主改变与丈夫的关系,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促进双方的改变,使他们的关系改善。社工可以把将案主家庭成员,丈夫、女儿约到社工站与案主一起进行治疗。六、服务计

7、划针对案主袁女士的现实状况, 社会工作者遵从个别化原则为其制定以下服务计划:(一)目标1、直接目标:( 1)针对案主现正面临的家暴的现实问题,社工应为其提供庇护住所,以免其再次受到伤害。2、中期目标:(1)协助案主欣赏自己,增加其自信心、自尊心、自立心。( 2)协助案主走出家暴的阴霾,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一个建立新生活的勇气。3、终极目标:协助案主建立一张新的人际支持网络,融入新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二)服务计划实施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1)促使求助者袁女士进入案主的角色求助者由居委会干部陪同前来寻求社工的帮助, 社工了解到求助者是因为长期受到丈夫的家暴行为而主动积极求助的态度, 所以社工

8、尽可能提供给求助者有帮助性的信息, 鼓励求助者成为案主。 社工一开始鼓励案主袁女士要有自信, 而且相互信任, 建立专业关系后案主接受社工的的帮助,愿意配合社工对她所遭受到得家暴行为进行解决。( 2)澄清案主袁女士的期望社工要明白案主的期望,以免导致案主产生失望、沮丧等情绪。案主期望在社工的帮助之下能够让自己做出是否要离婚的选择。 在丈夫长期喝完酒回家就打骂案主的情况下, 案主还是会在丈夫送名牌包和哀求下答应他继续“好好生活” ,但是过段时间还是会有家暴行为。案主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这种长期以来的情况。( 3)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社工了解到案主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受到丈夫的家暴,但自己性格软弱。想离婚但

9、又自己没工作,难以维持生活,害怕对自己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一直忍。案主的需求是希望丈夫不要再打骂自己, 对自己人身安全的需求, 希望丈夫做好丈夫的角色,尊重案主人格。2、 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社工向居委会那里和案主本人透露了解到案主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妇女,生理健康,心理方面因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里面,性格也比较担小,软弱,不爱跟别人说话。加上没有工作的原因,一直感到自卑,在家里的地位低微。面对丈夫的家暴,只能采取一味的忍耐。没有经济来源,怕离婚后难以再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袁女士虽然平时对女儿呵护有加,但家暴对女儿的影响,袁女士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女儿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打母亲之后产生的“后遗症”,袁

10、女士也没有十分重视。担心离婚对女儿的名声不好,和离婚后可能不能跟女儿一起生活等原因,一直不敢跟丈夫提出离婚。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的实施( 1) 让案主袁女士建立信心,相信自己,丈夫是可以改变的。( 2) 运用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袁女士进行疏导, 治疗,恢复案主潜在的技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 3) 社工给案主连接资源, 帮助案主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3、结案与评估要让案主意识到家暴对自己和女儿的影响, 案主通过丈夫的行为自主决定是否离婚。若要离婚社工会链接社会资源帮案主找适合的工作和咨询律师。并对案主进行为期一年的服务跟踪。七、介入过程第一节:案主在居委会干部

11、的陪同下初次到社工站寻求帮助, 袁女士因为见到陌生人显得有些紧张。 社工首先安抚袁女士的情绪, 叙述她感兴趣的话题,像今年最近名牌包包的款式之类的,以降低其戒心,试图从其叙述中找出问题的症结。社工与袁女士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第二节:袁女士按照约定到社工站与社工见面, 社工详细说明社工为案主服务的目的,表明社工是可以帮助她的。 袁女士渐渐降低了戒心,社工和袁女士建立了专业关系。袁女士跟社工说了平时家里的情况,也透露了丈夫对自己家暴的情况。 袁女士的丈夫对袁女士的家暴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对袁女士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社工问到案主是否有离婚的打算,袁女士并没有回答。第三节:社工与案主的聊天渐渐

12、深入, 案主告诉社工她的父亲有家暴的倾向,她一直生活在家暴的环境中, 早就认定了家暴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她想离婚, 但碍于离婚不利用女儿的未来发展,一直不敢当面提出。案主认为丈夫还是爱着自己的, 对于丈夫对自己的暴力行为她认为只是丈夫工作压力太大。而且案主同时害怕自己离婚后没有工作,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更不用提女儿的抚养权。社工问案主是否愿意出去找工作,有了工作就有了经济来源,不用怕维持生活了。如果她愿意,社工可以帮助案主一起找工作。案主并没有离开答应社工的建议。第四节:根据案主的情况,社工联系了一位心理医生给案主。心理医生经过问询,了解到袁女士的父亲也有很强烈的暴力倾向, 也是这样对待妻子的

13、,袁女士可能就是从父母的生活中受到不良暗示, 形成了自己的“逆来顺受”。 心理医生在与袁女士的对话中了解到她的生活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中的。 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游戏”的理论可以对此进行解释。 心理游戏是指人们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这样一些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 玩“心理游戏”的人, 不管他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他都至少要拉一个人,来给他当“配角”。 袁女士和丈夫之间多年以来就是在玩一场如火如荼的“心理游戏”, 当袁女士丈夫扮演“迫害者”对她辱骂和殴打时,她乖乖地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 ; 而当袁女士离家出走时,她丈夫又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 表示如果

14、袁女士离开他, 他就活不了,袁女士又乖乖地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成为丈夫的“救世主” 心理医生通过总总分析, 告诉袁女士要认清和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从行为上拒绝玩心理游戏的“邀请”, 当丈夫向自己施威时,不能软弱地充当“受害者”,态度要强硬一些。第五节:社工约案主的丈夫出来见面, 跟案主的丈夫了解一下他平时的工作情况和心理压力情况。通过会谈,社工了解到,丈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家暴, 他只是觉得平时工作压力太大, 在外面又经常要喝酒,容易情绪激动才会动手打人。 社工还了解到丈夫曾经在女儿面前打过案主, 并发现女儿沉默寡言, 而案主和丈夫并没有重视的情况。(事后案主打电话给社工说丈夫回家后又打了她一次,社工从案主的话语中感觉到案主对不离婚的想法已经动摇了。)第六节: 社工帮助案主的女儿做心理辅导。一开始女儿显得很沉默,对这些都漠不关心。后来用了情景模拟的方法,并安排案主旁听。社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