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435044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第四章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第12题。1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A.B.C.D.2符合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解析: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河床较深,坡度陡;处为凸岸,泥沙淤积,河床浅,坡度缓。答案:1.B2.A3下图所示的外力作用过程称为()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解析:该过程表示地表岩石在温度和水的影响下发生的崩解和破碎现象,属于风化作用。答案:A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4图中岩石和

2、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B.C.D.5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解析:第4题,该地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在石灰岩形成后,地下径流侵蚀岩石形成溶洞或,然后溶洞内发生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因此先后顺序为。第5题,石灰岩地区土壤易被侵蚀,土层薄,肥力低。答案:4.D5.C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8题。6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7若乙、丙、丁分别表示岩浆岩、石灰岩、

3、变质岩,则要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8若乙岩层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非高原上的岩浆岩与该地岩石的喷出条件相同B.此火山和日本的富士山成因相同C.该种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D.该处岩石是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冷却凝固形成的解析:第6题,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说明受水平挤压力;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岩层上升遭受侵蚀。第7题,甲处为可溶性石灰岩,且为向斜盆地,容易受地下水溶蚀而形成溶洞。第8题,岩浆易在地壳薄弱处喷出,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可形成火山。沿线状裂隙流出一般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而此处的岩浆岩

4、是岩浆沿中央管道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答案:6.C7.C8.B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第910题。9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A.B.C.D.10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A.B.C.D.解析:第9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可知,代表重熔再生作用,代表岩浆活动,代表地壳运动,代表变质作用。昆仑玉和大理岩都是变质作用形成的。第10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环境为沉积环境,并通过箭头固结成岩作用完成。答案:9.D10.A(2016北

5、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11题。11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成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由图中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图可以看出,此山属于岩浆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平顶,其随着板块的移动而没入水下,形成平顶海山。答案:D12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甲岸乙岸丙岸丁岸A.B.C.D.解析:由纬度数值变化判断,左图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右图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影响,左图小岛将和甲

6、岸相连,右图小岛将和丁岸相连。答案:C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13宫室遗址分布在()河流右岸河流左岸被堆积的河岸被侵蚀的河岸A.B.C.D.1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有()便于观测水情利于取水灌溉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矿产资源丰富A.B.C.D.解析:第13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知,宫室遗址位于河流的右岸;由于该遗址位于河流曲流处的凸岸,受弯道环流的影响,易发生堆积。第14题,村落沿河谷分布,一方面有利于取水灌溉;另一方面,河谷地区一般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答案:13.D14.B读下表,完成第1516题。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表粒级胶泥泥沙砾卵石细中粗

7、细粗小大0.0010.010.010.10.10.20.20.60.622662020606020015图中的a、b、c表示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a上游B.b中游C.c上游D.a中游16下列现象与材料表示的原理不相关的是()A.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B.东非大裂谷两边的悬崖峭壁C.莱茵河上游的“V”型谷D.港口防风堤坝内要经常清淤解析:第15题,根据颗粒物大小顺序可以判断,b河段表层为砾层,颗粒较大,位于上游;c河段表层为泥层,颗粒最小,位于下游;a河段位于中游。第16题,该材料可以解释水、风力、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现象,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答案:15.D1

8、6.B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据此完成第1718题。17甲图中AB段河流()A.由西北流向东南B.由东流向西C.水位A处低于B处D.不能确定18关于甲、乙两图的河床剖面的描述正确的是()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解析:第17题,由图丙可知,B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比A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平缓,应是经过湖泊调节的结果,故B水文站位于A水文站下游,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第1

9、8题,图甲中EF处河道弯曲,河流在凹岸(E岸)侵蚀,凸岸(F岸)堆积。图乙中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对应F岸;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对应E岸。答案:17.A18.D墨脱公路建成通车后,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实现公路通达。结合图示完成第1920题。19关于在墨脱县修建公路的区位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是墨脱公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B.资金不足是该地交通建设的最大障碍C.该地修建的公路为县级公路,等级较低,对技术条件要求不高D.该地地质条件复杂,有河谷堆积地貌、冰川地貌和高山峡谷地貌等20关于该地聚落分布特点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布在北部地势低,气温高B.分布在河谷取水方便,有便利

10、的水运C.分布在北部地势抬升,降水较多D.分布在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是主要农业分布区解析:第19题,该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夏季多雨,不适合施工;该地经济落后,但由于公路为国家投资,故资金不是最大障碍;该地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对公路的建设和维护的技术条件要求高。第20题,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是其发展种植业的最大限制因素。故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是主要农业区,聚落也多分布于此。答案:19.D20.D二、综合题(共50分)21(13分)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岛山脉从成因上看属山。戊处的地貌类型是,结合地质构造

11、分析其成因。(4分)(2)结合图示分析丁处的岩石类型属岩,形成该类岩石的地质作用是作用。(2分)(3)丙处外力作用与河流对岸有何差异?简要说明。(2分)(4)乙处地貌名称为,其成因是。(2分)(5)影响甲处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1)褶皱山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2)变质变质(3)丙处以堆积为主,因为该处位于河流的凸岸;丙处河流对岸位于凹岸,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4)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5)气候适宜、地势平坦、靠近河流水源、土壤肥沃。22(11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三

12、大类岩石名称。(3分)a和b是岩,c是岩,d是岩。(2)把图中数字与其对应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直线连接起来。(4分)固结成岩上升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3)从褶曲的弯曲形态判断,图中甲地是;从地表的形态判断,该地的地貌是。(2分)(4)丙地岩体相对两侧岩体的位移方向是(填“上升”或“下降”)。(1分)(5)乙地的地貌最可能是下图中的图。(1分)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对地质构造的判读。第(1)(2)题,结合示意图可知: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a、b,为固结成岩作用,使沉积物形成沉积岩d,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为重熔再生作用。第(3)题,甲地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从

13、地表形态上看甲处为山岭。第(4)题,丙地的岩体相对于两侧的岩体来看产生向上的位移。第(5)题,乙处的地貌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山体,与图中C日本的富士山成因相同。答案:(1)岩浆变质沉积(2)上升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向斜山岭(4)上升(5)C23(12分)某校兴趣小组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图甲中处有一瀑布,有史为证,此瀑布“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然而同学们在秋游时,并未欣赏到如此壮观的场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试分析该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及原因。(2分)(2)依据图乙中信息,试说明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2分)(3)秋游时,

14、同学们对图甲中河谷的成因产生了好奇,纷纷发表看法,一共提出了四种假设,请你将下面的假设补充完整。(6分)假设一:向斜成谷。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4)如果要验证上述假设,同学们必须寻找的资料或证据是。(2分)答案:(1)夏季。该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水量很大。(2)流水侵蚀作用(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受侵蚀弱,较松软的砂岩受侵蚀强,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松散易被侵蚀成河谷断层两侧的岩体相对上升,中间的岩体相对下降形成河谷河流侵蚀下切形成河谷(4)河床及其两侧的岩石性质和形成年代或当地的地质构造24(14分)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判断依据是。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