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04350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DOC 8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下载K12各科各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系列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位数一数1、 有顺序的数一数,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数一个划一个。2、 会用小圆点或其他形状的图形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一般每行画5个,一一对应画。第二单元比一比1、 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高矮。2、 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轻重。第三单元分一分1、 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一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 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第四单元认位置1、 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位置为左边。2、 认识前后:前、后的含义:一般是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2、。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3、 认识上下: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4、左右、前后、上下儿歌:伸伸左手,伸伸右手,摸摸左耳、摸摸右耳;拍拍左肩,拍拍右肩,跺跺左脚,跺跺右脚,向上看一看,向下望一望。向前指一指,向后看一看。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110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有几个物体就用几表示。2、110各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1、2、3、4、5、6、7、8、9、10从后往前数:10、9、8、7、

3、6、5、4、3、2、13、几和第几:我们学过的1、2、3、4、5、6、7、8、9、10这10个数,当表示某物有多少时叫基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个”,当表示某物的次序时叫序数,就是说物体所在的位置,我们平时说的“第几”。4、0的认识:(1)0的意义: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表示起点。(2)0的读法:0读作:零(3)0的写法:写0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5、0的加、减法:任何数与0相加都得这个数,任何数与0相减都得这个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如0 8=8,9-0=9,4-4=06、认识“”“”和“”(1)“”叫做大于符号,读作“大于”, “”

4、叫做小于符号,读作“小于”大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大口朝前大于号,尖角朝前小于号。(2)“”叫做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读作“等于”。表示同样多的数我们可以用“”连接。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1、 长方体的特征: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2、 正方体的特征: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3、 圆柱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圆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立在桌子上不能滚动。4、 球的特征:圆圆的,很光滑,它的表面是曲面。放在桌子上能向任意方向滚动。5、 立体图形的拼摆:用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拼组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拼好的立体图形中,有一些部位从一个角度是看不

5、到的,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小圆柱可以拼成更大的圆柱。第七单元分与合1、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2、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加法: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3 2 = 5 加数 加号 加数 和读作:3加2等于5。2、 减法:从总数里去掉(减掉)一部分,求剩多少用减法计算。5 - 2 = 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差读作:5减2等于3。3、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4、一图四式:根

6、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5、关于0的加减法:(1)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2)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3)任何数减去它本身都得0。第九单元认识1120的各数1、 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2、 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3、 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4、 十加几、十几加几相

7、应的减法(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如:10 5=15 17-7=10 18-10=8(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如:9 4=9 1 3=13(9和1凑成10,要把4分成1和3。)9 7=9 1 6=16(

8、9和1凑成10,要把7分成1和6。)2、 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3、 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4、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5、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如何掌握好每学期应掌握的知识

9、对知识的学习,这里我推荐“五遍读书法”: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是要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同学们推荐一高考 状元的“五遍读书法”,以供同学们参考。第一遍,在课前安排好时间,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粗略地浏览一遍,我们只要做到大致了解教学内容,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课文。第二遍,在课后的时间,我们按照学习的要求,将老师教学过的内容对比着教科书复习一遍。这一次,要认认真真地看,一定要在听课的基础上把内容吃透,掌握每一个概念

10、、定义、定理,以及这些知识的推理运用。第三遍,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的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完后,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一遍,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这一遍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对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就对自己的学习不以为然,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匆匆而过的学习结果往往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会还是不明白。第四遍,当一本教科书全部学完后,我们就要把整本书连起来通读一遍。这一遍的目的是整理各章知识,找到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理出头绪,对全书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对知识点做到胸有成竹。最后一遍,我们要在考试的前几天,安排时间把书本略略地翻一遍,配合学习笔记,看看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一些

11、概念性的知识和自己容易忽视的知识。“五遍读书法”适合我们学习的每一门功课的每一本教材,我们大家如果可以持之以恒地按要求学习,就可以对任何科目的学习得轻轻松松。对知识的运用,推荐以题致用:做一定量的题,可以加深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对掌握的程度了解以便于查漏补缺。1.可以采用经典的课后一课一练,随堂课后练习册形式做一做题。做题不在多,知识覆盖课文内容,经典就行。2.以往年的试题,针对性地自我检测。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试卷,可自备一份,每阶段,自我检测,便于对知识的掌握查漏补缺。学以致用,查漏补缺,做一定量的题我们知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后,我们要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 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