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41264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望岳和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望岳和春望为例,探究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从朗读诗歌想象情境体悟感情入手,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是否会偏题。l 教学目标:在对比中,理解杜甫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风格变化。 初步运用杜甫诗歌风格特点,学会鉴赏杜甫的诗歌。教学方法:朗读诗歌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感受诗风l 教学过程;l 创设情境导入:【配乐:二泉映月】l 猜一猜:他七岁写诗,十五岁扬名,“七岁诗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一生历经磨难,愤世嫉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一生眷爱诗歌,千锤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生身居下位,却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同学们,你能猜出他是我国哪一位诗人了吗?(杜甫)本学期,我们学过他哪几首诗

2、歌?(望岳春望石壕吏)l 探究望岳的诗歌风格:这节课,我们就以望岳和春望为例,探究他在前后期诗歌创造风格上的变化。(板书)1、朗读望岳: 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课文179页,先听课文录音朗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2、望岳创作背景: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望岳吗?学生畅谈,教师补充: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25岁的杜甫赴东都洛阳应试,没能登进士第。但他年少气盛,根本不把它当回事。第二年便开始了齐赵之游,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当他北游于齐赵大地,观泰山之雄伟壮丽,于是写下了这一首瑰丽的诗篇。请大家再读诗歌,要求:自由放声有感情地朗读,看谁读得有感情。2、想象读:假如你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和志向,

3、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少年杜甫,漫游在齐赵大地,观泰山之雄伟壮丽。试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充分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3、体悟感情: 你认为此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感受诗风:通过交流探讨,我们发现:杜甫早期的诗歌积极进取,有着远大抱负的豪情壮志。由此你觉得早期杜甫的诗歌是怎样的一种风格?(提示:何谓风格?比如:一个人喜欢穿朴素的衣服,那他穿衣的风格是朴素的,如果一个人为人处世是直来直去的,那他的为人风格是直爽。)气势磅礴、往无前的豪放的风格那就让我们带着少年杜甫的豪放,再次感受杜甫豪放的风格,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望 岳 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

4、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学预设:“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为五岳之首,尊称岱宗。第一句用设问语气领起全诗。“夫”字是个虚词,但在这句诗中却不可少。它表达的是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一种迫不及待的搜奇探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作答,在写法上如顺水推舟,分外自然。久闻岱宗之名,现在面对此山,昔日的敬慕之情泉涌而出,他要对这巍巍的泰山作一事与愿偕的观望、礼拜了。于是他放眼四顾,只见汪洋的山色,一直洒满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泰山之阳(南)则鲁,其阴(北)则齐”,五字囊括数千里,境界何其雄阔!上面写的是由于迫不及待之情的驱使而作的远望,接

5、下来便开始写近望之景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是如此多情,把天地间所有的灵秀之气都赋予了泰山。山势崔巍兀立,光线南明北暗,判若晨昏。“阴阳割昏晓”暗承第二句,也就是说当山北的鲁地尚显昏繄之际,山南的齐地早已是阳光绚烂。这里的“晓”不是指具体时间,而是指视觉上光亮的明暗。看第七句可知望岳的时间是在傍晚。咀嚼这两句诗,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第一句写的既是迷濛的山色,是目不能尽之景,为什么接着又会出现“阴阳割昏晓”这样清晰可感的形象呢?一片苍苍莽莽的青色和一昏一明的景色同时出现不是有点不协调啦?这便是想象的妙笔。在现实描绘的基础上,想象的翅膀腾飞了。诗人仿佛身临山上,看到了山南山北的一昏一

6、明的景象。这种想象,实际上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然是“齐鲁青未了”,既然泰山是如此之高、之大,那么它也理所当然会出现“阴阳割昏晓”这样的奇景。可见,“阴阳割昏晓”是想象中之景。在对近望中的实景、虚景描写之后,诗人更进一步写细望之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此时此刻,他早已为泰山这种雄壮的景色和气魄所感染、陶醉了。他仿佛与泰山融为一体,那飘飏弥漫在泰山上的层层云气,也简直是在诗人自己的心胸里纵横卷舒。诗人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目送着茫茫暮色中匆匆归山的鸟儿,按捺不住自己那喜悦的心情,它也随着归鸟愈飞愈远,愈飞愈高。“归鸟”二字同时暗示时间已届傍晚了。这样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乱云低度,宿鸟归山

7、。暮色愈来愈浓,今日登山是不大可能的了。可是,兴高采烈的诗人却并无半声叹惋,而是满怀热情地寄希望于明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管千艰万险,我将一定要登上那能一小天下的泰山绝顶!那时平庸的众山,将显得多么的渺小!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杜甫是身在岳麓之下,神游绝顶之上的了。末句暗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是全诗的主旨,是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生动写照。l 探究春望的诗歌风格:过渡:如果说杜甫早期的诗歌是豪放的,那么后期的诗歌风格又是怎样的呢?1、听读:请大家听视频朗读春望,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听读2、春望创作背景: 你知道这首诗的创造背景吗?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公元755年,安史之

8、乱爆发,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便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不幸途中被叛军抓到长安,过了半年多的囚徒生活,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目睹山河依旧,国破家亡,长安城内荒芜凄凉,又兼身居困境,思家情切,于是已经45岁的诗人,便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的五言律诗春望。3、自由放声有感情的朗读: 好,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伤与凄凉,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4、想象读: 假如,你就是饱经战火离乱的忧国忧民的老年杜甫,身陷长安,望满城春色,却满腹忧伤。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先有感情的朗读,再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5、体悟感情:因此,你认为此诗中蕴含着杜甫怎样的一种感情?6、感受诗风:通过交流探讨,我们发现:晚

9、期的杜甫诗歌已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具有了忧国忧民思想。由此你认为杜甫晚期的诗歌具有怎样的一种风格?沉重忧郁。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教师预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沦陷,山河依旧,京城春深,却是一片荒芜凄凉。短短一联,包含着多少的情思啊!一片忠心,无限的忧患,对往昔的回忆,对眼前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怆,可谓是睹物伤怀,忧国之情油然而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日花开鸟鸣,本该是使人高兴的事情,但眼下国破家散,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徒增伤感,春鸟的鸣叫,更牵动离人的心,徒增离

10、情别绪。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忧国与思家的情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给人民妻离子散,音讯阻绝,一封家书竟然抵得上万两黄金。形象的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越落越少,简直不能再插簪子了。形象的写出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忧国忧民思想。7、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杜甫从前期到后期的诗歌创造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年少的怎样的变化呢?前期:气势磅礴、往无前的豪放后期: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沉重忧郁所以学习杜甫的诗歌,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然后在想象中朗读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

11、,再来理解探究他的诗歌风格,这样有助于我们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鉴赏。l 拓展迁移: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走进杜甫的另外两首诗歌:房兵曹胡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可以任选一首,感悟诗人的情感,探究他的诗歌风格。房兵曹胡马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艺术中国 ht/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M http:/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3、

12、学生谈谈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诗风。B、房兵曹胡马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2、教师讲解诗歌意思,让学生体味情感与诗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八月。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来到成都。上元二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并靠故交严武的接济,过上了稍稍安定的生活。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13、而作”,杜甫的这首诗正是这样。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宋代诗人郑思肖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就写道:“雨卷风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八月的秋空,辽远高阔,谁料想忽然刮起一阵狂风,怒吼着,霎时间把我茅屋上的三层茅草都给掀掉了。茅草飞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对岸,有的高挂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三字

14、,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挂罥”,悬挂,缠绕。“坳”,低洼之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ht我唇焦口燥,不能再继续呼喊了,回家来扶着拐杖,空自叹息。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前三句写群童大摇大摆地当面“行抢”,后二句写自己的无可奈何。前后一对照,群童顽皮无赖、诗人体衰无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忍能”句表现的是诗人焦躁愤慨的心情,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用诗人又呈吴郎

15、诗中的话说,即“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过了一会儿,狂风停息,黑云如墨,秋空阴沉迷濛,一下子就昏暗了。盖了多年的布被冷硬如铁,娇儿的睡相不好,被里被他双脚乱蹬,都蹬破裂了。正当诗人无奈和叹息时,天色又变了,这是风雨的前兆。“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御寒,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俄倾”,不久,顷刻之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