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40397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漠中的绿洲评课稿 崔 静上午听了田园芳教师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有诸多感触。现就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一方面,我觉得田教师具有较强的剖析文本的能力,在课的伊始就直接切入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懂得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的。整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由于教师时候总能以文本为抓手,通过词句的品读逐级为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脚手架”。一、借助图片对比,走近文本。图片具有具体可感的特点,本节课教学,教师充足运用图片这一非常形象的工具,通过将沙漠和绿洲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阿联酋环境的变化之大。在此基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用不同的

2、线型划出描写“沙漠”和“绿洲”的句子,从视觉对比过度到文本对比,从直观印象到抽象感悟,为学习后文奠定了情感基本。二、依托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在研读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时,田教师以“找出描写阿联酋人民如何把沙漠变成的句子”这个问题铺设平台,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可以达到进一步感悟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的壮举这一高度。读法指引循序渐进,对比句子,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从“洒”、“洗脸”这些核心字中体会“园林工人”对花草的精心侍弄,又放手让学生谈自己对感触深的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三个“买来”和“挖去”、“埋下”等一系列动词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结识,感受到了阿联

3、酋人民为改造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又在这种品析中构建了自己对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结识,产生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谓一举多得。三、注重朗读指引,感知文本。如何引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对付出昂贵代价哺育花草的情感,田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耗费了功夫。她通过男女生分别读句子,对比理解、关注句尾的标点符号、拿学生成长的费用与哺育树木作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文本所浸透的情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了环保教育。四、读写结合,升华文本。整节课,田教师以课文做范本,适时进行写法指引。如:直接论述、间接论述、概括地写、具体地写,都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写作指引。课内的外延是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是

4、大语文的观点。田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既可以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又能将课堂上学习的写法得以运用。金无足赤,玉有瑕疵。再完美的课堂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教师听同一节课,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下面我谈谈个人感觉到的这节课的局限性之处。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还需要简朴明了,如“文中哪个句子概括写了阿联酋人民如何把沙漠变成绿洲?”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学生,课堂浮现了冷场,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才找到了这个句子。另一方面,忽视了词语的品读。文中的“挖”、“填”、“埋”这些动词用得都很精确,可以引导学生品析,培养她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对于“不毛之地”、“纵横交错”的理解,与否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能更形象地感知,为理解、说话减少某些高度。以上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