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0389685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难忘的一课科 目:语 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上课教师:何正荣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能认识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借助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学准备:1、搜集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台湾进行侵略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3、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

2、一、导入揭题。1、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你对台湾了解多少呢?现在就请大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台湾真是一个宝岛啊!但也真由于它的美丽富饶,致使这块土地万尽沧桑,经常被肆意践踏。老师想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3、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抗日战争刚结束时,跟一所台湾乡村小学的师生们共上一堂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一)检查预习。1、开火车把下列词语读正确。港口 光复 真挚 闽南语 崇高 敬意 统治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作者在(台湾的一所

3、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画像)的深切感受。过渡: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二)围绕主线,体会情感。1、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完成:(1)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每次出现这句话时,老师、孩子们和我各有怎样的表现?用“”画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2)你从所画的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找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学习效果。(1)指名回答问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

4、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这句话。第三次是作者在学校小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2)指导朗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第一次:为什么这位老师第一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么吃力呢?体验:我们现在每个人拿起笔来,写一写这句话。你写的时候是不是一笔一画的?是不是认真写的?你吃力吗?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却吃力呢?谁来谈谈?(指名回答)写完后,老师又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的呢?(指名回答)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是那么认真、严肃呢?(生:.)指导有感情地读3-6自然段。第二次:师:我被

5、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便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和师生们一起一遍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名读79自然段)抽生交流描写怎样朗读的句子,尝试读引读7-8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师生及作者的爱国之心吧!(齐读)第三次: 师:共同的爱国心,使我们更亲近了。下课后在小礼堂的过程中发生了下面的一幕。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部分读一读。(个别读)从这部分里最让你感动的是那句话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激动地朗读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同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热情。四、当堂训练。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写一写此时的感受。五、学习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惟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或许有一天,你身在国外,请你也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铿锵有力地读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上得不是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因此,这也就称得上是难忘的一课!六、板书设计 23*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