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382415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权威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和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产生发展及影响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 本文主要对邻里单位理论(Neighborhood Unit Theory)和雷德朋原则 (Radburn Principle)的产生的背景、其发展与实践及其影响作个较为系统的阐述、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 邻里 城市规划 社会 居住区 The emerge,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2、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 Yao Sima Ping Yao Siwei Cao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emerg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 Theory and Radburn Principle. 【Key words】Neighborhood City planning Society Residential areas 一、社会背景 进入20世纪后,一些发达的

3、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如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很难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和速度。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的影响着那些沿街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地下降。 二、理论背景 20世纪初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高潮时期,美国人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正在进行建设“郊区花园城市”的尝试,实践中认识到不仅要设计一个美丽的环境,还必须创造更适合于人们居住的生活

4、社区(Community)。1920年代初,在纽约进行了社区问题的讨论并与1923年成立了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产生了许多理论。 “邻里”思想是伴随着人们对城市美化运动的批判而产生的。1893年,以美国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一场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美国,比较有影响的是华盛顿中心区规划以及芝加哥规划,但城市美化运动不久便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在1909年的美国首届城市规划会议上,城市美化运动被认为是用巨大的成本带来城市的虚荣和外部装饰。这些装饰并不能粉饰城市的污秽、城市空气的恶臭、城市的贫穷以及疾病和犯罪;哥伦比亚大学规划教员福特认为:“城市美化运动以及

5、伯纳乌的追随者是在居住、工作和休憩等基本问题还未解决之前,去追求一些表面性的东西和虚蚀以及用纳税人的钱去满足政治家和富豪的欲望是任何改革者和进步人士所不能容忍的”。随后,以批判城市美化运动为契机,城市规划学者从新审视过去的城市形态理论以及当时的城市运行状况城市机动交通日益增长,车祸频繁发生,过小的路格及交叉口,建筑过于密集,沿街居住非常不安宁等。不久就在美国,后来又在欧洲,出现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规划思想。 三、前期的规划思想的影响 早在“田园城市”的理论性图解中,霍华德就把城市划分为五千居民左右的“区”(Wards),每个区包括了地方性的商店、学校和其他服务

6、设施,可以认为这是产生社区、邻里单位思想的萌芽。1920年代纽约通过完全志愿者的形式编制完成了“纽约区域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盖迪斯思想的影响)。规划中,房屋和道路围聚与服务中心,而且与外界环境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因此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容易产生一种明确的地域归属感。佩里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借用社会学中的“社区”理论发展了这种“社会空间”规划思想,于1929年明确提出“Neighborhood Unit”的概念,使得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规划设计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 四、发展与实践活动 佩里于1929年在纽约区域规划文件中首先提

7、出该理论,然后再1939年发表专著对此进行全面的阐述。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舒适安全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他认为,邻里单位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计划”(a scheme of arrangement for the family-life community),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他同时认为在汽车交通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在于街道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几乎

8、与佩里同时,且也是在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内部出现了一个与邻里建立在共同出发点和理论基础上的规划实践,即著名的新城雷德朋(radburn)的建设。这一新城的建设是由Alexander M. Bing领导的纽约城市住宅公司(City Housing Corporation)进行的。目的就是要在美国实践田园城市理想。该公司于1928年在新泽西州的Fair Lawn购买了大块土地,这个地点位于当时的曼哈顿的通勤范围之内,属于是纽约的一个郊区。该新城的规划由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斯泰因和亨利?赖特设计,规划面积500ha,规划人口25000。该项设计继承了田园城市的传统并运用了近郊居住区规划的技术手段,

9、对邻里单位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其最大的改进和发展在于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superblock )”的概念。所谓superblock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有序、宽敞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根据这项规划,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车行道,这些车行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这个居住区运用了邻里单位相类似的组织原则,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且有完整的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步行系统,并通过人行地道穿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

10、的邻里相联系。在居住区内设立了车辆禁行区,在内部由公园和人行道来创造开放的公共绿地,大量节省了土地和基础设施开发的成本。除了在规划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之外,雷德朋还通过严格的综合行为规范以及让活跃的受到较多资助的业主协会来建立独特的自治社区。该计划虽然实现了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治性社区的想法(这与英国已经实施的田园城市完全不同),但也放弃了关于土地升值集体共享的原则。由于19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该新城差不多只建成一半左右的住宅,城市住宅公司遇到了严重的资金问题并最终破产。而后该居住社区被二战后大规模的郊区开发所包围,但已经完成的部分仍被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居住区。内部有大量开敞空间的

11、巨大街区,内部车道系统以及防止汽车干扰的街道模式,造就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雷德朋规划从提出的一开始就在全球范围获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并且成为此后欧美各国城市居住区和郊区建设的典范,其所创立的人行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的做法被抽象提炼为“雷德朋原则”(Radburn Principle),而在居住区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在二战后, 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新城由4个居住区组成, 每个居住区划分为2-4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13个邻里单位,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巴黎周围的5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 70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则, 各个社区下分

12、成若干邻里。该新城有城、村、邻里单位三级组成,围绕城中心布置有7个村和23个邻里单位。每个村平均拥有1-1.5万人,村中心设有银行、超市、药房、理发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每个村划分3-4个邻里单位,每个邻里单位设有小学、公园、游戏场、小型公共活动室等;有的邻里中心还设有便利店。 建国初期,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验, 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正全面学习苏联,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 1959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的国际竞赛。正是这次竞赛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被称为居住小区的城市居住区布局的原理。此后,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手法在我国被普遍采用,并得到

13、不断发展。居住小区的规模大于邻里单位,其组织更强调向心性,即主要的公共设施倾向于布置在居住小区的中心部分。若干个居住小区构成居住区,城市就是有若干个居住区组成。 五、“邻里单位”理论的规划实践的正反面影响 “邻里单位”理论提出后, 对的住宅区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第一次将城市居住区从城市规划系统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并深入考虑了居民的安全与居住区的合理规模,这个理论的诞生为现代城市的住宅区规划奠定了基础,从技术上保证了住宅区规划的合理性,该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在欧洲一些城市的

14、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理论得到应用、推广,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的理论。邻里单位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佩里最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因此他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今天我国的城市住宅区规划的技术基础仍然沿袭该理论。 然而回顾20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评论,可以发现对邻里概念并不全是赞扬之声,针对邻里概念应用的批判以两个阶段为代表。第一阶段以1960年代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针对超级街区的规划模式的批判为代表。对盛行的邻里规划模式的盲目应用提出了批评,认为超级街区的空间与功能组织强化了城市匿名性,传统城市空间被消解,超级街区的普遍应用降

15、低了城市活力。邻里规划模式成为继功能分区后的又一规划教条,对这一教条的盲目崇拜阻碍了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第二阶段以21世纪初阿里迈达尼普尔(Ali Mada nipour)针对19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流行的片面夸大邻里基本模式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显性联系的批判为代表。他总结了邻里概念近20年频频在西方国家被应用的五条支撑理由。并就这五条理由一一提出了反驳,即邻里并不一定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最佳选择或唯一选择。 纵观这些批判之声,可以发现批判并不是对邻里本身的否定。所有的批判实际上针对的是实践中邻里模式的固化以及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但在应对当前城市复杂的交通需求、可持续发展诉求以及满足精神追求方面,邻里模式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法过于有限。尼古拉斯(Nicholas N.Patricios)总结了邻里概念在实践中被运用时的三种设计态度,认为因地制宜的态度是最适宜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地域环境下应用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邻里模式可以作为极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但并不是唯一答案。对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居住空间的发展,应从更宽广的视角去推动。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第三版 2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纲要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 孙施文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