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380325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发】 【畎亩】 【举】【筑】 【士】 【举于士】 【海】在海边(隐居)。 【市】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 【是】 【苦】 【劳】 【饿】 【空乏】 【拂】【乱】 【所以】【动】【忍】【曾】 【曾益】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困】【衡】 【虑】 【作】 【征】 【喻】 【入】 【拂】【出】 【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填空题: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3、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4、恒亡”的论断。7、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8、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这些人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具体有力的证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

5、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6、,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

7、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 共同撰写的,是 的记录。2.孟子, 时期的 家、 家,名 ,字 。他是继孔子之后 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人们尊称他为“ ”。其核心思想是“ ”,提出“ ” 的主张,要求君主应该重视百姓。3.四书指的是 、 、 、 。五经指的是 、 、 、 、 。二、解释加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三、默写短文,回答问题。1.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

8、意。2.课文第一段举了哪些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第一段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6.按要求填空: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回答)7.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行拂乱其所为;苦其心志;动心忍性。8.国

9、恒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例:商纣王9.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从正面阐明经过挫折、困苦,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的句子(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 和敌国外患 (四字词语)12.文章第三段紧扣“动心忍性 ”四字,展开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论国。作者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人们的哪两个方面说明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内心和外表14.本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在文中找出现在仍然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18.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内容。19.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20.请你写出一、两句能够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21.本文告

11、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2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磨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或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2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24.在作者看来,人才是怎样造就出来的? 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25.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人成才要经受哪些挫折? 常犯错误;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2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7.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

12、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28.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29.请紧扣“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练、取得的成就)3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

13、说明什么道理。六、选择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证明。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3.孟子在课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