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378614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超声显像是 5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创伤性诊断的临床医学新技术。它是研 究和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成像原理以及人体组织器官的解剖、 生理、 病理特征和临床医 学基础知识, 以观察人体组织、 器官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声像表现,然后分析归纳, 探讨疾病 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疾病的目的。早在 1942 年奥地利 K. T Dussik 使用 A 型超声装置来穿透性探测颅脑,并于1949 年成功地获得了头部(包括脑室)的超声图象11110 1951年Wild和Reid首先应用A型超声对人体 检测并报道了了乳腺癌的回声图象12】。1954年Donald

2、应用超声波作妇产科检查,随后开始用于腹部器官的超声检查。1965年Lallagen首先应用Doppler法检测胎心及某些血管疾病。 1973 年荷兰 Bon 首先报道实时超声显像仪,它是最早真正用于检查诊断心脏病的切面实时 超声显像仪 31a 70 年代脉冲多普勒与二维超声结合成双功能超声显像, 能选择性获得取样 部位的血流频谱。 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的应用, 使得超声成像可以取得某些以前只有用侵入 性方法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数据。 80 年代以来,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应用数字扫描 转换成像技术, 图象的清晰度和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脉冲与连续频谱多普勒联合应用, 近一 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80 年代彩色多普勒新技术的兴起,能实时地获取异常血流的直观 图象, 不仅在诊断心脏瓣膜疾病与先天性心脏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而且可以用于检测大血管、 周围血管与脏器血管的病理改变,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2年 McDicken 等人率先提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随后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分析心肌活动的功能,为临床心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测手段(81 。自 60 年代开始萌芽的三维超声技术在 90年代开始成熟,出现了一些商业系统,并逐步用于临床,在很多应 用领域表现出了优于传统二维超声的特性。 近年来,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处于快速发展中, 很 多新技术,如

4、造影成像、谐波成像、心内超声成像等技术都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纵观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沿着从低维到高维(一维、二维到三维和动态三维,即四维)和从解剖结构到功能成像的道路在发展。所以,本论文所研究的超声心脏图象的多维多参数功能重建符合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一维、 二维还是三维超声成像系统, 其成像原理都是脉冲回波成像。 而且, 现有 的绝大多数的三维超声系统,均是利用一系列二维 B-Scan 图象经后处理方式重建后得到三 维图象, 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以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一般不会直接从超声探头获取信号并 做低层次的处理,所以,现有的三维超声系统的性能和

5、技术特性受到传统二维超声的限制, 在二维超声中存在的伪像必然要影响到后继的三维重建过程。因此,下面将简要介绍脉 冲回波成像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医学超声断层成像技术。2.1 脉冲回波成像原理超声显像系统一般由换能器 (探头 )、发射电路、接受电路和显示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 也可分为主机和探头两大部分。 由具有压电效应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制成压电晶片所构成的探 头,其内加电压后产生振动的陶瓷薄膜借助逆压电效应沿一定方向发出相应频率的超声波。 探头接触皮肤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超声波入射到人体 (约 1/10 万秒) ,并且,大约以 1530m/sec 的速度在体内组织中传播。由于人体不同脏器或同一脏器内的组

6、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声阻抗 差,超声波在体内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阻抗的界面后便产生反射,反射回来的声波被探头谈受,探头内的晶片借助于正压电效应, 将接收的声波能量转换为电能。 这些被探头接收到的 微弱高频电信号经主机增幅和检波等复杂处理,然后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常用的有A 型、B 型和 M 型等。2.2 A 型超声诊断技术A 型 (Amplitude Mode) 超声诊断法最早应用于临床。 A 型超声诊断仪属于幅度调制显示 (Amplitude Modulation Display) ,它将回声信号以波的形式显示出来,回声强则波幅高,回 声弱则波幅低。纵坐标代表回声信号的强弱,横坐标代表回声的时间(

7、距离 )。在同一示波屏上,可以显示单向或双向波形。 A 型超声诊断法,就是根据回声波幅的高低、多少、形状及 有无进行诊断。 由于人体的脏器、 组织其正常与异常的物理性质及结构不同, 形成相应的超 声界面,认识这些界面回声的规律即 A 型诊断法的基础。从其成像原理及显像方法来分析, A 型超声图形只能了解一束超声所穿过的各种组织间的距离及组织界面的粗略声阻抗性质, 其所能提供的诊断信息极其有限, 甚至不能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 然而其优势在于对空间的 距离测量以及通过回声强度来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 显然其应用价值有限。 然而, 它对脑中 线的定位、 浆膜腔积液的诊断及穿刺定位、 肝脏脓肿的诊断及穿

8、刺引流定位以及对肿块物理 性质的判断等,仍有其独到之处。2.3 B 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B 型超声应用回声原理, 即发射脉冲超声进入了人体, 然后接受各层组织界面的回声作 为诊断的依据,它与 A 型超声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 :(1) B 型超声仪将 A 型超声仪的幅度 调制显示改进为辉度调制显示 (BrightnessModulation Display ) ,它将回声脉冲电信号放大后 送到显示器的阴极,使显示的亮度随着回声信号的大小而变化;(2) B型(Brightness Mode)超声诊断仪探头发射的声速必须进行扫查, 加在显示器垂直方向的时基扫描与声束同步, 以构 成一幅二维切面声像图

9、;3)医生根据由此得到的一系列人体切面声像图进行诊断, 而不是用 A 型法得到的波形进行诊断。在声像图中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回声强度和不同程度的声衰减, 而表现为不同的图形特征,以此来作为诊断的依据。B型显示法依据探头不同距离的不同亮度的光点表示界面回声的强弱,即仅占用示波器一个方向的输入就显示了两种信息。当探头发射多条声束时, 将有一定角度的组织切面的回声信号反射至探头, 仪器将不同 角度的声束与单一声束的辉度信号分别施加给示波器或显像管的水平与垂直输入极板,就构成了组织的一维回波信号的二维 (或切面 )声像图。 当这种二维图像的更替频率达到一般电影 或电视的速度时,我们就能够看到连续活动的心脏

10、影像,故又称为实时灰阶二维B超成像。1.2.4 M 型超声心动图成像技术M型(Motion Mode)超声是应用单轴声波探测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垂直方向代表距 离或深度变化, 水平方向代表扫描时间, 从光点的移动及其状况来观察检测脏器的深度与病 变情况。M 型超声诊断技术特别适用于观察脏器的运动情况,因而经常用来观察心脏,故有超 声心动图 (UCG) 之称。2.5 C 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B 型成像技术获得的是组织的一个纵截面的超声断层像, 而 C 型超声得到的是一个与 B 型断层截面相垂直的组织横截面的断层像。 由于该截面是与探头表面平行的, 所以要获得整 个截面的超声信息,探头应作平行扫描.这就要求 C 型超声的探头是一个由多列线阵并列构成的平面阵。目前, C 型超声断层成像设备要比 B 型超声成像设备昂贵得多,很少用于临 床。.2.6 F 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F 型超声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形成可弯曲的超声断层面的成像技术,其原理与 C 型超声大致相同, 只是延迟电路更为复杂。 声线的位置在水平方向扫描完成一行后, 延迟电路的 延迟时间就需改变, 而各行之间的延迟时间的变化可人为地预先加以设置,这样, 就能获得组织的弯曲断层面的超声信息。 F型超声成像技术与 C型一样,很少用于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