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377439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 中央行政体制二、 地方行政体制三、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 官员管理(一) 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1、 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二) 秦汉1、 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任子赀选察举征辟博士弟子荐举2、 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多)3、 汉代以乡举里

2、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多)4、 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单)(三) 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单)2、 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3、 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单)4、 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

3、作为政府选官依据。5、 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单)6、 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单)(四) 隋唐1、 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科举制度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2、 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单)3、 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单)4、 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门荫制度的最大得利者是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他们因各种关系较多,升迁容易。5、 行伍(名):是指士卒通过积累军功而

4、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6、 试评析唐代差遣任职法。(论述题)唐代除一般任用制外,还有一种特殊任职法:使职差遣。这种官吏任用方法具有两面性,它既是皇帝为控制政权直接插手国家庶务的一种手段,造成国家庶务管理的随意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也要求统治者用临时置使、随事订补的方法,在保证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应变能力,使职差遣正是在不改变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对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唐代任命某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差遣。被差遣者如果是职事官,事毕即回原任。差遣可分为“置使

5、”和“检校”两大类。总之,差遣是皇帝针对临时性任务所拥有的非程序任官的权力,这种任官方式既有为事择人的优点,也有破坏制度的弊端。(五) 五代、宋1、 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单)2、 宋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3、 宋科举以常科为主。(单)4、 宋科举考试中,殿试有皇帝亲自主持。(单)5、 流外补职(名):是宋朝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吏员获取官职的途径,但规定较严。一般能补职的是中央机构中的资深吏员,且须经过严格考试,数额也十分有限。6、 宋代官员在任用上官、职、差遣分授,其中仅表示地位、俸禄和荣誉,并无实际职守的是官职。(单)7、 磨勘

6、制度(名):是北宋期间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六) 辽金元1、 辽代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主要是有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2、契丹及其游牧民族出身的官吏主要以世选作为入仕途径。(单)3、世选(名):是指在具有世选特权的家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人选来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4、金代录用女真人为行政官员的途径有【ABCD】 A.科举B.荫补C.世选D.军功E.察举5、 元朝实行地方回避制度。包括地区回避和宗族回避制度。(多)6、 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简) 以出身做为做官资格(怯薛地位最高) 从吏而

7、官 读书做官 承荫制度。7、 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简) 所在地户口是否增加 荒地是否开垦 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治安是否良好 赋税征收是否公平(七) 明1、 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也会以多选题形式出现)2、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单)3、明朝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单)4、明朝官员考核的形式分为考满和考察。明代考核官员的机构是吏部和都察院。(单)5、考满(名):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即考试通过)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为

8、,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考过多次,也以单选题形式出现)6、明代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单)7、影响明代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资历。(单)(八)清1、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科举。科举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 径。 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 荐举和捐纳。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荐举也十分盛行, 但如果举荐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应。 吏道。吏员入仕也是一条获得任官资格的途径。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

9、五年服 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官职。2、 简述清朝的回避制度。(也会考单选题,注意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易混淆)(1) 亲族回避。凡有祖孙、父子、叔侄和兄弟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机构中任职,由职务较 低者回避。(2) 职务回避。即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3) 地区回避。地方官必须回避籍贯所在的本省、且不允许在邻省五百里以内地区任地方 官。3、 清朝对京官的考察称京察。京察以“四格”,即守(操守)、政(政绩)、才(才能)、和年(年龄)作为考察的标准。(多)4、 清朝给京官发恩俸,给地方官发养廉银,作为正式俸禄的补充。(单)下篇:中国近代行政管理一、 中央行政体制二、 地

10、方行政体制三、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 官员管理(九) 晚清1、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单)2、 .简述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停止捐纳。裁汰书吏。职官分级。(十) 南京临时政府1、 南京临时政府在官员的任用上主要采用委任制。(单)文官大致分为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三等,其中简任官由大总统任命。(单)2、 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以德为主,德才兼备,赏罚分明。(单或多)(十一)北洋军阀政府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BC+甄用)(单或多,共三种选拔方式)A.荫叙B.文官考试C.甑别D.捐纳E.荐举(此题要注意,选项中并未完全列出)2、甄别(名):北洋

11、政府的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的官员,采用甄别的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的制度。3、甄用:(名)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的一种选拔方法,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的、有学识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也考过两年单选题)4、北洋政府时期官俸禄分为两种类型:月俸和年俸。(单)5、简述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只在06年考过一次,不是特别特别重要,实在不会就只答句号前的那一句) 文官非受刑法的宣告、惩戒的处分不得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予免职:因身体残废、精神衰弱或年老不能胜任者;自请免官者。但上述免职须经文官惩戒委员会审

12、查核准。 文官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转任同等以下职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令其休职:依惩戒法的规定交付惩戒委员会审查者;由于刑事案件被告诉、告发者;因官制变动,官署和员额合并裁撤者。 文官的免职或休职须得上一级长官执行。简任官属于国务院或直属国务总理的,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属于各部或直属各部总长和各省行政长官的,均由各部总长或各省行政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执行。荐任官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办法以此类推。休职文官除不执行事务外,其待遇与在职官员相同。6、 根据北洋政府有关文官惩戒制度的规定,文官普通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委任官。(单)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负责惩戒简任官和荐任官。(此处也

13、要注意)(十二)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1、 为了便于叙职和给俸,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所有官员按其资历和所司职务分为【ABCD】A.特任B.简任C.荐任D.委任E.选任2、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单)3、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是考试。(单)4、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D ) A.操行、能力、工作成绩B.出勤、操行和工作表现C.操行、学识和能力D.平日工作、学 识和操行5、 依1935年11月公布的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考绩的奖励分为升等、晋级、记功;惩处分为解职、降级、记过。(十三) 抗战间南京国民政府1、 抗战前,国民政府地方人事的

14、统一管理机关是考试院。(单)2、 抗日战争时期公务员考绩的类别有( ABC )。 A.平时考绩B.年终考绩C. 临时考绩D.月月考绩E.半年考绩3、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服务法,对公务员纪律作了补充,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政 治纪律。(单)4、 抗战间国民政府建立了退休制度,退休分为申请退休和命令退休(条件是大于65岁)。(十四)抗战后南京国民政府1、与抗战期间相比,标志着战后南京政府的考试制度和公务员管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建立了升等考试制度。(单)2、1949年1月1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的吏治,公布了所谓的“三法”,即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俸级法和公务员考绩法。(单)(十五) 工农民

15、主政权1、中华苏维埃区域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的方式有(DE )(单或多) A.特任制B.简任制C.荐任制D.委任制E.选举制2、 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各部的副部长、局长以及事务工作人员均采用委任制。(单)(主席等采用选举制)3、 苏区行政人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采取的是供给制。(单)(十六) 抗日民主政权1、 一般而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负责干部管理的是民政部门。(单)2、 陕甘宁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采用选举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单或多)3、 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教育的两种形式是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单或多)4、 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5、1943年10月31日颁布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规定的干部考核方式有( CDE ) A.月度考核B.即时考核C.临时考核D.定期考核E.平时考核6、 根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任免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