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374845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雨说 教案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案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案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案用具 录音机、教案带。教案课时 1 课时 教案步骤 一、导语设计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

2、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 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 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二、解题郑愁予原名郑文韬,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 1949 年随家人去台 湾,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 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 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

3、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 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 1979 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 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 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 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 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三、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田圃(p t)禁锢(j ngu)留滞(zh

4、 X 喑(y in)哑(y Q 襁(qi ang)褓(b ao)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 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朗读指导:(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 “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 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停顿 :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 :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 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

5、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3) 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2具体研习。(1) 播放范读录音带 (并配音乐 ),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 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 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画面描绘 (如第五节 )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2) 自

6、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 予“雨”怎样的内涵。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 春雨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 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 世界带来希望。(3)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 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 呀

7、,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 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 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 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 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欣赏品味。(1) 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

8、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 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 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2) 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 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

9、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 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 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 (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3 星星变奏曲教案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教案方法 : 引入及讨论教案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

10、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 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 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 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 了

11、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一)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

12、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 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 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 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

13、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 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 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 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 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 生机,更富

14、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 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 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 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 “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 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 语来表现

15、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 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 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 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4 外国诗两首教案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案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 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 意境优美。)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