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0365488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潮流2014-1 【标纲解读】考 纲课 标1、维新思想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三民主义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温故知新1、主干知识整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主要进步思想阶级名称背 景主张地主阶级新思想(抵抗派)1、政治形势: 鸦片 战争后 民族危机加深

2、2、 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有识之士提倡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洋务派)1、政治形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2、体会到西方坚船利炮的优点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 技术 农民阶级洪仁轩 略资政新篇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略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康梁维新思想(维新派,戊戌变法)1、政治形势: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 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民主共和思想(革命派,辛亥革命)1、政治形势: 辛丑条约签定后 民族

3、危机加深;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实业救国思想(实业派) 略 略民主科学思想(激进派)1、政治形势: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黑暗统治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复古逆流 民主共和前期: 1、 提倡 民主 和 科学 ,反对专制和迷信 2、 提倡新道德,反旧道德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4、 宣传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略略 2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一个主题: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

4、富强等三个阶段:二难点解析1完成下列表格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维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2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特点 1、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出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内容、广度与深度: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程; 3、方向:从学习西方(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

5、过程。 4、过程: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3推动近代思想解放的因素有哪些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列强侵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西方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三练习1、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梁启超主张历史学要寻求“人类进化演进的

6、公理”。以下对历史规律的认识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B.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C.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D.往而不返进而无极3、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4、“兴办实业,坚甲利兵”、“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两步,它们分别体现了当时的:A洋务思潮 / 维新思潮 B实业救国思潮 /

7、 民主共和思潮C维新思潮 / 民主思潮 D资本主义思潮 / 社会主义思潮5、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6、下框中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 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

8、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7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主要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8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空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 ) A、 是自相矛盾的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9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

9、的冲击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C、从思想上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D、认为中国的落后使列强侵略的结果10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维新党“是指( )A、洋务派 B、立宪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2(25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

10、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

11、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7分)(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2、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9.(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4分) (2)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6分)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7分) (4)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分)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