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0359420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构造与运动汇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塊構造與運動 地球的構造一、地球的內部構造地表可見【 】、【 】、【 】和海盆等地形,也可看見 【 】、 【 】等地質構造。1. 地球內部的分層(1) 由地表深入地球內部,可分為 【】、【】、【】三個層圈。(2 )地球內部的分層是依據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來劃分的。(3) 【】是地殼與地函的交界面,海洋地殼厚度約 【 】公里, 大 陸地殼約 【 公里。(4) 地函及地核兩大部分之交界面稱為 【,地核可分為外地核與內地核,【是液體物質,因S波不能在液體內傳播。2. 地震學發現深度在 【公里的上部地函震波速度有 【的變化,由此分為 【 及【。(1) 震波的傳播速度 ,由地殼向地函速度【 ,科學

2、家發現位於地下【公里的上部地函,波速反而 【,此處稱為 【。(2) 震波【,因地底溫度與地函岩石的熔點接近,使得部分岩石熔融,增加其 【,容易 【,因此科學家又稱這層為 【3)軟流圈以上稱為 【。包括 【及一部份的 【岩石圈比軟流圈堅硬,且較具有 【3. 板塊(碎裂的岩石圈 )( 1)剛硬的岩石圈並非一體成形,是由許多( 2)板塊之間受 【的【 、或【 。( 3)板塊在 【 產生,在 【二、地球內部的岩石成分。所構成。作用而移動,使相鄰板塊之間互相或【 銷毀。1. 地殼是密度最【 ,大部分由【(海洋地殼組成物質) 和【大陸地殼組成物質)組成2. 地函主要成分為 【。密度較大。3. 地核密度必須

3、非常大 ,才能使地球之平均密度達到 5.5 公克/立方公分。4. 【是地核主要成分和少量 鎳、硫等組成。是良 【 ,亦是解釋 起源必須的條件。三、地球內部的溫度1. 地球內部溫度很高,最直接的證據是在礦坑中的溫度,地梯溫度約為30C /公里2. 地球內部熱量以地熱流的形式放出 ,每年相當於火山爆發及地震活動的 100倍。3. 地球內部所含熱量來源有三種 :(1) 上部岩層的壓力 , 可以使下部岩層的溫度增高(2) 地球形成時留下來的。(3) 由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板塊構造學說及其由來1. 仔細觀察世界地圖,南半球的 【 凸出的一角,正好與 【2. 大陸漂移學說:二十世紀 【一、板塊構造學說的起

4、源】兩邊的陸地可以互相嵌合, 【】的凹入的部分契合。】注意到美洲可以和非洲的海洋線拼合在一起,於是他收集了許多陸地上的證據而提出,在 【 】年前是聚合在一起的, 然後逐漸散開的。3.大陸都是厚實、龐大且穩定的地殼之一部份,那為什麼會漂移分開呢?直到20 世紀中葉之後,一方面有 【 】的快速進展,一方面有更多關於地球內部構造 的認識,於是發展出板塊構造理論。二、大陸漂移學說:1. 韋格納依據 【 】與【 】及【 】等證據,認為全 球各大陸,在 2 億多年前,是連成一體的,稱之 【 】。2. 他認為各大陸經過 【 】而逐漸分散,有時大陸會彼此碰撞聚集在一起。3. 因當時科學家尚未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

5、,仍無法了解大陸漂移的 【 】。三、海底擴張學說1.1962 年海斯首先根據 【 】、【 】在中洋脊兩側的對稱關 係,提出 【】學說。2. 內容:新的海洋地殼不斷由 【】生成而使海底擴張。(1)【 】洋底中央,發現有一條 【】、【 】且連綿數千公里的山脈,故定名為 【 】。(2)中洋脊頂部有狹長的裂谷。地下 【】由此湧出、凝固,形成新的【 】,兩側較老的海洋地殼則因 【 】的帶動而逐漸遠 離【 】,這樣海底就逐漸擴張,另一方面老的海洋地殼在 【 】 處會隨著地函的對流下沉入地函,再度熔成地函的一部份。四、板塊構造說】學說歸納而來。】,可以劃分成許 】的熱對流而移動,因此1. 地球板塊理論,是由

6、 【 】學說及 【 2.19671968 科學家提出,認為地球表面這一層堅硬的 多拼接在一起的 【 】,並隨著其下 【 板塊能夠在地表發生相對移動。2. 板塊學說提出板塊隨 【地函熱對流】 運動,兩相鄰的板塊彼此 【 】或 【】、或【 】,板塊邊界也正是全球 【 】、【 】及【】的分布位置。補充資料: 一、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1.古生物的證據 (化石分布 )(1) 大西洋兩側的南美洲與非洲發現相同的化石 - 中龍,一種生活在二億年前的淡水 沼澤爬蟲類,它無法橫渡大洋 ,所以中龍說明南美洲與非洲過去應相連在一起。 屬於盤古大陸的一部份。(2) 一種三億年前生存在靠近極圈,氣候環境的蕨類 - 舌

7、羊尺植物化石,分布在非 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極洲;此種植物種子很大,無法藉由風力飄洋過 海。所以它們過去應相連在一起。2.古氣候的證據 (冰川遺跡 ) 南美洲、南非、印度及澳洲等大陸約 3 億年前的地層中,發現有古代冰川的遺跡, 我們知道大陸冰川及冰川沉積物主要分布在高緯度,如果各大陸的位置不曾改變, 當時若非地球極為寒冷,就不會出現如此廣泛的冰川,然而北半球大陸卻未發現冰 川遺跡。二、海底擴張學說證據1. 中洋脊兩側岩層年代的證據(1) 最老的海洋地殼不到二億年,大陸地殼確有三十多億年,表示老的海洋地殼都 已經隱沒到地函中。(2) 海洋地殼往中洋脊的兩側變老,中洋脊是產生新海洋地殼的地

8、方,新的海洋地 殼不斷產生,而老地殼向兩側推擠。海洋地殼年代向兩側逐漸變老。2. 海底沉積物的厚度自中洋脊向兩側,呈對稱性分布。 三、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證據1. 提出軟流圈(1 )發現地球內部具有黏滯性質的軟流圈,證實地函內含具有塑性的物質,由於地 函中溫度的差異,產生地函的熱對流。( 2)軟流圈對流作用使得位在其上方的板塊產生移動,中洋脊即熱對流上升的所在, 岩漿在海底的中洋脊湧出,形成海洋地殼。2. 提出班尼奧夫帶( 1)板塊聚合帶地震頻繁,班尼奧夫發現歷次地震源位置,通常分布由淺至深的密 集帶,稱為班尼奧夫帶。( 2)海底擴張學說認為中洋脊會生成海洋地殼,但地球表面積沒有增加,新的地殼

9、生成時,必有同樣面積的地殼消失。班尼奧夫帶的存在可說明板塊隱沒的現象, 海溝的位置確實是海洋地殼隱沒到地函中。3)板塊學說能取代大陸漂移學說及海底擴張學說,成為革命性理論。板塊交界的類型依據兩個板塊的 【】方式,區分為 【 】、【】、【 】三類一、 全球板塊的分布1. 科學家將全球分成 【】大板塊及二十幾的較小板塊。2. 七大板塊中以 【】板塊最大,全都是 【】,其他板塊兼有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3. 全世界主要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地斯山脈,都位於 【】、 板塊的相互運動1.每一板塊以整體作移動,故可視為單一個體。2.板塊交界帶,有較強烈 【】、【 】、【】或【】等作用】板塊交界帶、】板塊交界帶

10、、3. 除地震外,還有 【】、【4. 板塊交界帶可分為三種: 【 【 】板塊交界。三、 張裂性板塊交界帶1.張裂性板塊交界帶,主要有各大洋的 例:東非裂谷。】等,都與板塊相互運動方式有關】及【 】地區2.地球內部【 】的地方,使兩側地殼受到 【 】的力量驅動, 向兩側分開。3. 【 】是大西洋中洋脊延伸到海面以上形成的陸地。故成為最容易觀察【】 的地點。4.岩石受力以 【 】為主;斷層以【 】和【 】為主。【 】 及【 】不強烈。【 】與【 】活動頻繁。四、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1. 聚合性板塊交界帶或 【 】,是兩板塊相互擠壓,一塊沒入另一板塊下方之 處。通常海洋地殼沒入大陸地殼下,隱沒帶形成

11、【 】;在隱沒帶上分布有 淺至深源 【 】。2. 地質作用:包括 【 】、【 】、【 】。(1) 【 】: 在隱沒帶,當海洋地殼隱沒而深入大陸地殼之下,進入地函 而受熱熔融,部分匯集而成為【 】。 岩漿上升到地表形成 【 】, 只在地下冷卻則成為 【 】。(2) 【(3) 【堆高,形成大 互相擠壓而形成。琉球海溝是3. 台灣(1) 位於【 】與【(2) 中央山脈及其以西,屬於 【(3) 東部海岸山脈,屬於 【(4) 菲律賓板塊上的 【】:隱沒帶的岩層受持續的擠壓作用,岩石常發生複雜的 】。斷層則以 【】 為主。】:在聚合性板塊交界,兩板塊互相推擠,使板塊邊緣物質僥曲而】。例:喜馬來雅山是 【】與【 】與【】互相聚合而形成。】交界處,屬於 【】交界】。】。】隱沒至【 】大陸地殼之下,在海洋地殼上的沉積物、火山物質,及海洋地殼本身的物質,因推擠而縮短 距離、增厚且移到歐亞板塊的大陸地殼之上 ,使台灣島逐漸 【】五、錯動性板塊邊界1.兩個板塊 【 】時,形成錯動性板塊邊界,陸地較中洋脊少。2.美國加州的 【 】斷層,長度 1千多公里。是 【 】板塊與 【 】板塊的 【 】性邊界,兩板塊相對移動,將使洛杉磯市與 舊金山市逐漸接近。地震非常頻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