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传读书笔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358943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羡林传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羡林传读书笔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羡林传读书笔记【篇一: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智者乐,仁者寿,长着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季羡林这个名字想必人们都陌生。她于19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时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先后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专家、北大副校长等。是出名的教育家、东方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读景一书是宁静致

2、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收录选编并于季老去世一周年时出版的,旨在用朴素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确思辨,感受先生毕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和“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整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智者毕生的思想轨迹。我比较喜欢历史和山水风景,此前常常读某些历史方面的书,但很少读写景方面的书,这一次偶尔看到季羡林读景一书,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 季羡林读景这本书收录了季先生从22岁到91岁近70年的写景散文。有趣的是,在季先生31岁到5岁这整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收录一篇文章,不懂得从1942年到1962年这期间究竟发

3、生了什么。书中大部分文章都不是很长,也许是由于我文学修养太低,通读这些文章时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单从文字表面来看的确是平淡无奇,用一种文雅一点的词朴实无华来形容应当是比较贴切的。在这6余篇散文里我找不到太多华丽的词藻,诸多时候看似都是平铺直叙。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难道就是大师之作吗?还文绉绉地冠以“宁静致远”的封号,是不是太过于矫揉造作了。但后来,特别是当我回味读过的某些文章时,才徐徐明白“宁静致远”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喧闹的都市里读,而是适合在一种宁静的夜晚(如果外面飘着雪就再好但是了),一种人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简朴的一处景。一簇海

4、棠花、一株夹竹桃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哲理。正如编者评价的那样:季老的诸多文章所体现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互相融合贯穿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波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 我只把这本书细读了一遍,不能完全领略书中潜藏的思想精髓,但多少还是有某些感触的。书中有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突兀,题目是母与子。说它突兀,是由于它讲述的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并不是什么写景散文,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短篇故事来看。文章大意是作者妈妈去世,作者回家乡奔丧,沉浸在失去妈妈的悲哀之中。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种“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由于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

5、了进去”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显然是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有点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有一种儿子,由于家里没有饭吃,出去当兵。老妇人每天都盼着儿子回来,后来终于收到了一封早该在半年前寄来的信。由于村里只有作者结识字,因此老妇人兴奋不已的把信交给作者,请作者帮她读信。然而信的内容却是她的儿子已经阵亡了,让她找一种人把她儿子的棺材运回来。作者不肯让这位已经饱受摧残的妈妈再次受到打击,便谎称她儿子升了官,不久就会回来看她。 文章以作者自己与妈妈和老妇人与当兵的儿子一暗一明两条线展开,非常带有文学色彩,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两对残缺的母子、不加修饰的文字,竟将母子之间的亲情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妈妈健在时,唠唠

6、叨叨,我们或许还会感到烦,但当你读到“正中放着一种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里装走了我的妈妈,也装走了我的但愿和幻影”时,你的心恐怕要颤抖了。当我们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离开了故土,离开了妈妈,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把妈妈忘了。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在情人节也许会不惜重金买一大堆玫瑰送给不懂得最后属于谁的女孩子,但在妈妈节却吝啬得连一条祝愿的短信都不舍得给妈妈发。殊不知妈妈每天都在某一种角落里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孩子的身影。面对装着妈妈的木匣子,作者陷入极度悲哀之中,这是回忆、内疚交错的成果。母子亲情剪不断,怎几颗眼泪了得? 季先生留德十年,其中哥廷根这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成了先生的第二家乡。不是由于在哥

7、廷根她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是由于一座塑像。这座塑像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专家,也是季先生的“博士爸爸”。季先生留德十年里常常去这位专家家吃饭,季先生几乎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二战期间,专家的儿子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专家自己也被征参军。留下专家夫人一人孤苦伶仃,季先生就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在后来的日子里,老专家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季先生加以教导,才使得季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同步季先生与专家夫妇之间也结下了难解的师生情。时隔35年,当季先生再次踏上哥廷根时,专家夫妇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师徒促膝长谈,共同回忆那些老哥廷根的老生活直到深夜,最后依依惜别。尽管她们都懂得这是最后一次会面了,但

8、都不肯承认。老专家把先生送上车,车开走了,老专家却仍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成了一座塑像。 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完全没有了隔阂,超越了国界,黯淡了学术。一座塑像诠释了一种不寻常的情愫。我时常在想中国的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季先生与老专家夫妇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身处异国、孤单无依的季先生把自己的导师作为亲人,痛失爱子的专家夫妇也把季先生作为精神的寄托。她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有的只是简简朴单的师生关系,由于一场战争,她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种真情与亲情有多大区别呢? 也许是编者故意安排的,在这本书中另有两篇文章描述的也是一种动人肺腑的小故事。作者是从花园为切入点来引入的

9、。也是一对老夫妇,不同的是,这对老夫妇住在中国,并且她们的家离季先生的家不远。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男的非常喜欢侍弄花,女的则有点怪,三十近年从未打理过花园。一夜之间男的忽然死去,别人都觉得女的会回德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季先生在一天中午居然发现女的在花园里采摘丈夫所种牵牛花的种子,季先生问她采摘这些种子干什么,她的回答极其简朴:“我丈夫死了,但是她爱的牵牛花不能死。”短短一句话反映出多么厚重的夫妻情就不用我再多说了。这本书既然是写景散文固然不应当少了对山水美景的描写。季先生毕生去过不少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景观也有所理解。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太多专门描写出名景点的文章。登黄山记在敦煌是比

10、较少有的几篇相对较纯的写景之作。诸多文章都是写某些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像枸杞树海棠花等,但虽然是写某些小花小草也掺杂有其他的成分,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在书中常常会读到作者同外国友人一道观景的内容。文章基本套路是前面大部分写景,背面笔锋一转升华到两国友谊的高度。例如“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夹竹桃)“大米上写着印中友谊万岁几种字”(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当是季老的一种写作风格吧,但我并不想就此做太多评论,论写作,季老是专家,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只想体现一下自己对季老的敬意。季老作为一种文人,却时刻关注着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和谐,在这里她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转变。一

11、种中国人在外国,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保持两国之间的老式友谊更是爱国。特别是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日益缩小的社会里,中国必须注意与周边及其她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是一种大国长期挺立不倒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老猫咪咪二世中,作者提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三只猫:虎子、咪咪和咪咪二世。这三个小不点前后陪伴了季老十几年。季老看待她们就像看待自己的孩子同样关怀爱惜,她们也懂得季老的心思。季老每天均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任务:溜猫。想象一下,夕阳抱猫向斜阳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说了这样多,无论亲情、师生情还是夫妻情,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都

12、体现着一种无私的大爱。整本书事实上是以和谐为主题的。季老觉得,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种伟大的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这不正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吗?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旗正在中华大地迎风飘扬,而季老早就在用她毕生的心血默默地为这面大旗着色。季羡林读景一书里作者用短短的几十篇散文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智慧。面对浩渺的宇宙,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好“人”的本分。 陈双强 -2【篇二:读季羡林传有感】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她们均有自己坚持的一份信念,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或者是自然科学研究。这份信念让她们在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为名利,只是为

13、了追求真理,只是为了在自己的有生之所为人类多做某些奉献 -题记 ,在学校买了一本书季羡林传,此前对季老的理解很少,只看过某些很少的报道,记得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季老去世的消息,心中却有种隐隐的伤感。那次和朋友逛书店,无意中看到了新出版的季羡林传,毫不踌躇的买了下来。后来由于忙于其他俗世,始终没有时间静静的去读。直到来了北京,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定了自己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第一本就是它。目前已经看到一多半了,还剩余某些没有看完。但是,每当想起看过的部分,总有点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心中对她老人家的精神,品质布满了敬佩。而从她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她的正直,朴实,认真,专注,都对我的

14、学习,为人,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更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不是忙忙无为,而是要坚持自己的抱负,并为之不懈的奋斗。她不求虚名,一切务实,不说空话,用行动来影响别人。她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开始学习,做研究,对时间的运用更是争分夺秒,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让其布满意义。与之相比,当我感慨自己没时间学习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到了羞愧。我有时间不比她多十倍百倍,可是,这些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却没有为我留下任何东西,或许说是我却没有向时间索取任何想要的东西,就那样看着它白白的流走。这在学习上,她给我立了一种楷模,当我看书看不下去的时候,当我想让自己放松的时候,我一想起季老来,就感觉自己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这也促使

15、我用心的学下去,而不去计较学了多少。她始终坚持着心中的信念,始终不忘掉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学术研究上,她刻苦认真,历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她朴素的精神,又让她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她用自己的毕生,谱写了朴素和崇高。当现代的人们都的追功求利的时候,都在蔑视崇高的抱负的时候,她却在坚持着。一种人如果没有一种崇高的抱负,人生总会陷入迷茫之中,不懂得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究竟要干什么。想不通这个问题,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就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最后被历史的长河沉没。 理解了季老的毕生奉献,我几种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思: (1)我目前能拟定自己追求的人生吗?(2)把每天的时间真正运用好了吗? (3)自己的努力是为自己还是为

16、社会?(4)我说的,都能做到吗?(5)我能不能把自己抱负坚持下去? 当这些问题放到眼前,你要不断的思考的时候,会想的越来越细,思考的东西的越来越多,而自己后来的路怎么走,也越来越清晰。【篇三:季羡林的人生观读书笔记】 读季羡林人生智慧书有感 吴林晶 1小教1班 10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光阴似箭,忽然而已。”沉浸人间数十载,无论几经沉浮,或几番激荡,总要收帆归航,除却周身尘埃,独享安乐之时。那时的你我就像一叶扁舟,漂浮于湖面之上,与静默中感受人生静美。古语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浩瀚激荡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而对一种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种几经命运坎坷的老者,将近一种世纪的生命历练给她带来了如何的冥思? 季先生在一篇名为反躬自省的文章中提到,自省要从结识自我开始。省有两解:一解为省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