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035224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一、提前介入的提出自 2004 年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以来,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上海市社区中为离 开学校、没有工作、在社区生活的、16 至 25 岁本地户籍青少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这 些服务虽然以协助就学、就业为核心,但还涉及帮助办理劳动手册、申请各类救助、协调与 学校及家长关系、小组辅导、拓展训练、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媒体及大众关注青少年问 题、回应青少年需求。这些努力对预防违法犯罪产生了积极效果,在2007、2008 年上海市 公安局公布的本市违法犯罪情况年报中,本地户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持续下降。虽然接受服务的青少年行为有了积极改善,但

2、是也应看到现存的问题:第一,由于社区 青少年学历不高,过早离开学校,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困难,获得的工作岗位大多是 低工资、低福利、低稳定性,上升空间有限,造成频繁离职,阶段性就业,从而不断重复成 为服务对象;第二,因学校生活失败导致心理问题、精神健康问题、交友问题、行为问题频 现,加大青少年社工协助就学与就业的难度,服务期长,问题反复大,显示对深层次介入的 需求;第三,有偏差行为的社区青少年更是服务中的难点,这类青少年通常有不良的朋友圈、 家庭问题也较大,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难以接触及赢得家庭的合作,寻找与这类青少年建 立关系的方式,从而渐进提供服务是社工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难点可以

3、有多种解决思路,但青少年社工将服务向前延伸应是重要策略,向前 延伸也就是“提前介入”,及早帮助青少年在学业上有良好表现,提升学历,为职业生涯发 展建立稳固基础;及早帮助青少年面对成长危机,学习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发展自我掌控 生活的能力;及早帮助弱势与边缘的学生掌握社区资源与政策信息,获得所需援助,建立对 未来的希望。提前介入不止提升服务成效,还有助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认识青少 年问题的成因,从而改变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推动社会大众及国家政策关注并回应青 少年的需求。提前介入的具体实施会涉及介入的时机、介入的层次、介入的策略等问题。就个体角度 来看,“介入时机”是指青少年社工应将服

4、务对象的年龄提早到何程度。理论上来说,越早 越好,海外青少年问题的预防甚至从孕期开始介入,如通过家庭访视发现家庭关系的隐患, 及时给予科学指导,从而增进家庭育儿能力。“介入的层次”是指如何更有效地协助青少年 来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介入的策略”是指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提前介入应是系统工程,需要服务探索与深入研究来积累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最终建立 多层次、多主体的工作系统。本研究从服务在校偏差生的角度为发展系统性的提前介入服务 积累信息与经验。二、提前介入探索21服务对象的选取在青少年社工五年的服务历程中,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始终是服务的重点与难 点,所以本研究决定选取在校偏差生为

5、提前介入服务的对象,由于这类学生较集中存在于工 读学校,课题组最终选择在上海某中学实施为期半年的探索服务。该中学创办于 1961 年底, 是全国较早创办的几所工读学校之一。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十二周岁至十七周岁有违法或轻 微犯罪行为,不适宜留在原校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条件的中 学生(包括那些被学校开除或自动退学、流浪在社会上的十七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这类学 生称为工读生。近年也开始招收家长主动送来入学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被称为家教托管生。 工读生与托管生各自编班,适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根据教师的介绍,校内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心理行为偏差,并沾有不良 行为,有的

6、已经达到了违法或轻微犯罪的程度。他们有的人带着许多愤怒,并将愤怒转嫁到 攻击别人上;有些人因为在校及在街头的行为,濒临被送到少管所的边缘,有些人则是退缩, 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经常受欺负。他们中大部分人与家人的关系不佳,很多人有离家出走 的记录,有些人可能有药物滥用问题,有些人过早发生性关系。杨永明和王礼斌于2001年 12月至2002年元月对上海13所工读学校共计1284名学生 (都是来自于各普通中学的有违法和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约占当时全市初中在校生3%) 进行调查,表明情绪困扰、交友偏差、对学习的态度消极、学习基础差、好胜心强是这些学 生行为失控的主要原因,且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协助他

7、们处理情绪、交友、学业应是本 次服务探索的主题。22 小组方法的选取课题组选择了以小组方法为主要服务方法,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 发挥很大影响,在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寻求同伴的认可,重视同伴的意见,而对成人有抗拒, 特别是偏差青少年更加重视同伴的评价,很多偏差行为的维持与其所处小群体有关;第二、 学校分班授课的方式也适合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易于协调时间。2. 3.小组理论框架认知行为理论被选做小组理论框架,由于这个理论强调信念、思考内容、情绪体验对行 为的影响,协助青少年运用这个概念框架来了解及控制自己的行为,将提升青少年避开高危 情景及在高危情景中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减少危害性

8、后果。长远来说,青少年有了这 种能力也有助于处理日常人际环境中的压力,最终增强克服就学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为学业 提升,就业稳定奠定基础。这个理论框架帮助青少年社工从更深层次上、更有针对性地帮助 青少年。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受到外部情境刺激时,会有一系列的想法产生,这些想法信念的 产生使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或难过或开心或愤怒,并随之会伴有相应的身体反应, 可能会紧张得发抖可能会青筋暴起,接下来才会产生最终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对于 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少会感知到自己面对一些愤怒或压力情境时的想法及情绪体验,并且不 善于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暴力行为。认知行为小组就

9、是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在面对情境时自己的想法、情绪体验、身体感受, 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且可以找出情境中的关键时刻,学会在关键时刻喊“停”,从而及 时阻止自己之后的冲动行为。相对于行为本身而言,认知行为小组更强调行为产生的后果及 行为产生前的信念、情绪、感受的体验,并且通过引导,让组员在小组中体会和反思、并在 其他组员的共同参与中找出合理面对压力情境的应对方法。认知行为互动小组模式(CBIGT)比较强调示范与操作性的策略;在CBIGT中,青少年 逐渐地投入,并运用此架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它特别会运用团体本身的好处,如互相支持、 领导权、新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角色、来自同伴的反馈以及帮助他人。

10、青少年天天面对引发愤怒、压力或其他强烈情绪的问题情境,因此在CBIGT里,几乎都 是以有效处理问题情境时所必需的行为与想法为治疗目标。本取向中,不但注重行为、认知 和情绪的连锁反应,同时还顾及其所发生的情境及其所造成的现实的后果。CBIGT通常会分 别按不同情境,教导成员四类应对技巧:人际、问题解决、认知与情绪反应及自我管理。所 有的技巧或直接或间接都以处理具体的问题情境为目标。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特征采用小团体取向,57 名组员。也就是说,利用小团体的特征,作为促进个人治疗目 标达成的方法。团体不但提供治疗情境,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于工读学校 的学生来说,他们身上可能有着一样的

11、背景,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得不到亲人的支持,他们可 能有着一样的行为表现,那些共同点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的 氛围,并且可以让他们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从而可客观认识和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CBIGT 的目标在于教导青少年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处理他们所遭遇到的愤怒或压力情 境。这些应对策略清楚地定义出来,并与当前问题的特性密切地连结。在这些青少年中,他 们会遇到很多的愤怒及压力情境,比如说打架、离家出走等。在小组中,带领者使用案例情 境,这些情境可能并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种种信念与行为, 通过小组成员对案例情境的讨论和分析来寻找解决方法及应对策略。CBI

12、GT 的目标不只限于在团体结束时当事人对特定情境的应对行为与想法有所改变,同 时也重视当事人能在治疗环境外与治疗结束后的情境都能保持这些效果。小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总目标:通过“认知行为互动小组”(CBIGT),培养组员控制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阶段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逐步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观察记 录活动时发生的问题情境,发现组员们的行为特点和存在问题。 通过一系列“情绪认知”的学习,使组员认识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的情绪,并能 准确地表达出来。 运用 CBIGT 理论,协助组员学会分析问题情境,寻找应对方法,并掌握自我管理 的技巧。2.4. 小组计划及实施活动对象:

13、上海某工读学校,初二年级,工读和托管部男生。共同特点: 存在行为偏差, 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次数:托管部14 次,工读部13次 活动持续时间:2008年4月初至2008年6 月初每节活动时间:40分钟60分钟地点:学校教学楼(地点因当天的活动安排而改变)小组总体计划时间主题次数目标第一 阶段筹备与观察(室外) 拓展训练活动1初步建立信任关系,观察与记 录组员的行为特征和存在问题。(室内) 拓展训练活动3第二 阶段正式小组第一部分:心情三部曲3学会描述生活情境和自己的 情绪,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第二部分:认知六重奏6学会分析情境,了解自我管理 的相关知识和应对问题情境的方 法。第三 阶段结

14、束与总结大型活动:“我们一起走过”暨小 组活动报告会1认识到长大的意义,明确长大 的责任。第一阶段计划一一拓展训练室外拓展目标: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让彼此熟悉了解。活动大纲:内容时间目的带领者备注社工开场白5分钟介绍社工的身份及组织活动 的目的尤如意通俗易懂 语句简单游戏阿“水”的故事10分钟集中注意力尤如意谁先回家10分钟活跃气氛尤如意粘纸抱抱团5分钟分组郁英兰分成两组Pick A Who15分钟相互熟悉郁英兰 准备幕布 按照之前的分组 游戏,每组两位社工 分带,负责明细规则坦克履带20分钟体会合作的意义郭一娇报纸、透明胶、剪刀A So Go15分钟活跃气氛,强化反应陆婉荔

15、维持好秩序其他(社工)史颖颖、周夏芸、夏惠萍,负责管理、协助工作。室内拓展目标:进一步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更多的了解 让组员开始适应每周的小组活动,为之后的小组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大纲: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目标第一节4月15日两个游戏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第二节4月16日1、阳光青少年事务社工介绍社工的 工作2、两个游戏 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 让组员了解社工。 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第三节4月17日1、两个游戏2、预告下阶段的小组活动 让组员了解下阶段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了解组员对下阶段活动的意见,以便社工对 计划做修改。第二阶段计划 正式小组组员: 家教托管部和工读部初一及初二的男生(托管部五人,工读部四人)次数: 第一部分3次,第二部分6 次形式: 封闭式(工读部与托管部分开)时间: 2008年4 月22日至5月 22日(每逢周二、周四)下午三点至三点四十分心情三部曲活动设计背景:青少年每天都会在各种情境中得到各种情绪体验,通过之前的拓展训练发现,他们并不 能很好地描述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一般都是用一些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