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34730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论文关键词:传统葬礼仪式法律文化孝道等级观点“和”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 因为它既是对死者的羊重与悼念,也是对于生者的一种慰藉.而我们除 了要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了解的背后,还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 的法律文化,因为这种法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而这种寻根溯源 无论是时历史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应有的交代。立足于中国传统丧葬 仪式的过程和具体的礼仪要求,在回顾古代丧葬仪式的前提下,对于 丧葬礼仪背后的法律文化实行剖析。从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们真 正所要探寻的价值目标。1引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观,他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 甚

2、至重视送死的水准超过了养生。论文百事通因为有时只要是活着就 好,无关质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相对应的人们对于 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一丧葬仪式就有了较为繁琐的规定。 当然,这些丧葬仪式的背后,也深深隐藏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2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本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的了解主要是针 对于北方。通过本人亲自的经验以及查阅一些资料,中国传统丧葬仪 式的主要过程有:小硷: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 气之前就实行。因为过几个小时,因为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 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 死

3、者会转世成动物。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 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丰。停灵:即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 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 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 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 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 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 子/孝女)穿

4、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 草鞋,称为孝服。大硷: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人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 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 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播”带队,有乐队吹打,沿 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 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 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 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

5、房等.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以上这些是具体的程序,但是从这些程序中的一些细节中能够看出一 些传统的法律文化。3丧葬仪式背后的法律文化3.1懊孟追远的儒家孝道观孝道观点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 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 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 后能事亲。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孝道观在宗 教观上表现为尊祖,

6、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 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 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 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 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论训曰:厚葬久 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断气之前,要由其近亲属亲自为其净身 整容,穿上寿衣;在葬礼上,死者的晚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无论 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断了人;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

7、地看 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扫墓等活动。孝”是一种血缘伦理观点。先秦儒家认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梯道 德本性在丧礼中的外显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礼记正义孔颖 达疏说的:“本谓心也 孝子亲丧,痛由心发,故啼号哭泣,不待 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还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从此岸世界 使用到了彼岸世界,丧葬仪式作为孝道在彼岸世界使用的载体,维系 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3.2礼制下的宗法等级观点传统等级观点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 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中国 古代历来重视以“礼”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点。儒家学说不但

8、强调外 在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为重视其表现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把他们上升到了社会秩序的层次,强调等级观点。这个点也深深地表现在了 丧葬仪式中。其中在丧服上就很有讲究。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 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从表面上看,守丧是 一个纯血缘亲情问题,其实五个不同的等级都表现出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差异,是等级观点的体现。比如,丧葬礼仪中反映出男女社 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据仪礼?丧服中记载,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 母亲只服齐衰,若父亲已去世,服齐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 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则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 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陵墓的大小、高低、形

9、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 位、权力和财富。比如西汉时代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坟丘的高低 大小有较明确的礼制规定,坟丘礼制趋于完备。新晨范文网孔子所谓的“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维护社会秩序, 是适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战争中氏族 族长权力的持续扩大而建立起来的,是一只家国一体的国家制度。相 对应的国家的各个机构和权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缘关系决定的, 所以封建统治者正式通过“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为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而服务。3.3以“和”为墓础的法律文化观点论语上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 的文化

10、价值观点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 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但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 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 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 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旁人的帮忙。 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 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 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4结语总来说之,我们考察分析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能够发现,丧葬仪式 中有很多外在的形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表现,但隐藏在其背后 的法律文化却较为稳定。揭示丧葬礼中的法律文化,对于我们重新理 解并评价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对于构建现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重要的启 示。传统丧葬仪式法律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