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34468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汇总及答题思路指导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

2、(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八、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十九、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一、引号的作

3、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二、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声音的延长、说话断断续续、语意未尽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答题要点:(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引出中心论点(议论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比喻)把比作

4、(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语言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把跟进行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结合语境)表层的意思深层的意思(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换了之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

5、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拿到一个句

6、子首先把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仿写的就严格按照例子的样式来写,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八)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2)记事的记叙文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

7、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济南的冬天B、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段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

8、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九)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

9、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十)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2)自然环境描写的答题格式:A、烘托

10、、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2002年“木笛”“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B、表现人物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C、暗示社会环境。(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D、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例: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3)

11、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1、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心情);2、是否渲染了气氛;3、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是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十一)人称运用的作用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形式写有何好处?便于叙述故事,增强文章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第三人称叙述的好处:是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现生活,便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两种人称不可混合使用,但却可以交替使用。(十二)如何分析文章标题题目作用通常有:1、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荔枝蜜);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3、充当文章线索(背影);4、充当文眼;(爱莲说);5、揭示文章中心;(敬业与乐业);6、新颖,吸引读者(变色龙)。答题技法:指出修辞(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抓住特征,联系中心,说明作用。(例:驿路梨花题目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含蓄的揭示了文章中心,既写出了自然界梨花的芬芳美丽又暗示了梨花姐妹及解放军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