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335224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专题19鱼我所欲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19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苟( )得 箪( )食 一豆羹( ) 蹴( )2.解释下面的词。(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 (4)蹴尔而与之 与: (5)妻妾之奉 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二、重难点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三、典型例题分析 1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四、专项练

3、习(一)基础练习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2.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二)提升练习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5、失其本心。【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尽争买鱼而献之/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F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惠子相梁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_3.选文【甲】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公孙仪的事例是否可以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_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