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033390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第 三 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第一节H-O模型面临的挑战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 对H-O模型假定的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种2的模型。放松这一假定,国际贸易将变成由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参与的一场多边大博弈,即 m 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尽管假设放松会增长分析的复杂性,但只要产品数目()不小于或等于要素数目(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仍基本有效。 如果放松技术相似的假定,容许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别,那么只需把技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把技术差别视为禀赋差别,这样只需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而不影响其对的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两国是同一的,这事实上排除了要素密集度逆

2、转的状况。但正如前面的讨论,要素密集度逆转会推翻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幸的是实证研究表白这种逆转现象在现实世界发生的概率很低。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下一种趋近现实的假定,放弃这一假定,并不会变化模型的结论。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并不变化其基本的有效性,并且上一章的要素均等化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只是以商品的流动代表了生产要素自身的流动。在贸易条件方面,如果我们放弃运送成本为零以及没有贸易壁垒的假定,这只会减少贸易量和贸易得益,只有当贸易壁垒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导致的扭曲足够大时,才会扭曲正常的贸易模式。 最后,放松要素充足运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我们发现,这只

3、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并未动摇其对贸易基本的解释这一理论根基但是,放松如下几种假定,我们将看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主线上的动摇。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我们将发现国际贸易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本上进行,并且规模经济自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种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这也正是下一节将要简介的新贸易理论的一种重要发展。 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由于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构造中。因此,为了更有效的解释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

4、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我们发现技术差别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放弃禀赋差别和偏好相似的假定,我们将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由于偏好差别也能产生贸易。 综上所述,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大多数的假定仅仅是修正理论的有效性而不能推翻它的基本,但是放松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几种核心假定后,要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就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对贸易基本进行重构。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经济(ecoomics ofsale)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长,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减少的生产状况,换言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

5、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因此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ang etns to ale)。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运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因此规模报酬递增是有也许发生的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公司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的生产也许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尚有一种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规模经济形式,一般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nis)。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依赖于单个公司的规模扩大,即当公司的产量提高时,公司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这种规模经济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而外部经济所导致的公司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6、依赖于整个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故这种规模经济是从外部对公司发生作用的。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YCx1x0Ox0x1CXDEDEPEIII进口出口出口进口图3-4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有关内部规模经济还需要补充阐明几点: 其一,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两国封闭经济的均衡点成为不稳定的均衡点; 其二,A国分工生产商品和B国分工生产Y商品并不是必然的,现实世界中,这种分工模式也许是由于某种历史因素导致的; 其三,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状况下,两国进行互利贸易并不需要两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我们的上述假设只是为了简化分析。 三、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有关外部经济的分析可以追溯到一种世纪此

7、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论述。马歇尔把厂商的集中所导致的行业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外在经济归结为三个重要因素:厂商集中能增进专业化供应队伍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技术扩散。 第三节 由需求决定的贸易一、林德的偏好相似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B. Linder)提出的偏好相似理论,第一种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因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限度是由两国的需求构造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 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可以出口的前提条件。 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构造也就越接近,或者说需求构造

8、的重叠部分越大。 影响一国需求构造的最重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图- 偏好相似模型二、偏好差别下的贸易基于偏好差别的贸易模型POXBDBC(C)DAAIIII第四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别的国际贸易一、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模型是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波斯纳在这一模型中论述的重要思想是: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也许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她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伙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可以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

9、,发明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重要内容:一国可以出口新产品,是由于该国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来自生产这种商品上的技术差距。2.这种技术差距重要是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在世界市场上临时居于垄断地位而形成的。3.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伙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可以逐渐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消失。4.技术领先会不会导致两个各方面均相似的国家开展贸易,要取决于生产者模仿时滞和消费者需求时滞。5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发明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如此循环下去,贸易就会不断的持续下

10、去。波斯纳指出,从一国引进新技术或开发新产品到外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这种创新、技术领先作出反映有一种时间上的滞后。她把这种反映滞后具体分为消费者的需求滞后和生产者模仿滞后。 所谓需求滞后是指外国消费者对这种新产品从不理解即无需求到接受该产品进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 而模仿滞后则是指从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到外国生产者感到进口此新产品已对其构成威胁,开始起而模仿并自行生产以抵制这种进口的一段时间间隔技术差距模型证明了:虽然在禀赋和偏好均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用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该模型只阐明了技术差距会随时间推移

11、而消失,并未解释其产生和消失的因素,同步它也不能拟定技术差距的大小,因而该理论模型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于19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初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就是有关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一种重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种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性(二)图形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 Q(产量)t0t1t2t3t4t(时间)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图3-1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对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所做的拓展体现为: 一是解释了技术差距产生和消失的因素。 二是指出了技术的动态变化导致比较优势自身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阐明,在现代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经济中,贸易是建立在随着时间推移各国要素相对丰裕度的变化基本上的,一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它解释了动态的比较优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有永久的比较优势。 第五节 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一、不完全竞争的特性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重要具有如下两个特性:一是同行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重要厂商;二是在消费者眼里,各家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这两点正阐明了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别性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内

13、在关系。 基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生产必然导致垄断竞争(monoplisti cometit)的市场构造,这也是产业内贸易得以开展的因素。 二、垄断竞争下的贸易分析三、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导致产业内贸易的(IneridustryTrade)的规模经济模型和导致产业间贸易(ntra-ndutry ra)的要素禀赋说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所决定的贸易模式的不同。前者的背景是一种由众多生产差别产品的公司构成的垄断竞争行业,这为产业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而后者是以各国要素禀赋差别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为贸易基本的,因而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导致产业间贸易。通过以上两种贸易模式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种结论: 第一,产业间贸易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者说是两国基于要素禀赋差别上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则重要反映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性,并不反映比较利益。因此,规模经济自身即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独立基本和源泉。 第二,产业内贸易的模式难以预测,具有不拟定性。 第三,两国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所占的相对比重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的相似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