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331275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第四章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讲义)一、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1. 调查方法(1)样方法%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1适用范围:昆虫卵、螃虫和跳蛹的密度调查等(这些生物运动能力,活动范围0%1方法步骤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确定调查对象!样方数量: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数目一般为10个确定I样方大小:调查双子叶植物时,样方大小一般为样方1n?的正方形取样方法:随机取样,常用的有和一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

2、,并记录!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一、活动范围一的动物。%1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个体数n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凹例1(2011-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 调查蝗虫幼虫跳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In?左右B.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二)出生率和死

3、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的比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四)年龄组成:种群中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图示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A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A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2死亡率稳定分析完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r年十组成卜jj测|迁入率L(种吁密度)|迁入率L(种吁密度)HI种蠹数单“+”、分别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因索”表示“间接因素”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 条件: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等。2.数学公式:。2.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J”型。(二)

4、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 条件:自然界的是有限的。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勺增长曲线。3. 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4.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例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1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 B.C.D.分析完成J”型曲线、“S”型曲线对比表:J型曲线S”型曲线条增长速增长曲特条增长速增

5、长曲特理想状态:(1)食物、空间条件充裕(2)现实状态:(1)_空间各种生态因素综它就是在ICIIM种群增长率B食物、c种群数量达到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环境容堀=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例2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例2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种11500丁400300群只)123456时间(年)长曲线图,下A. 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B.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C. 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

6、三、实验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等因素的影(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2. 实验流程分装:分别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1、2、3号试管中接种:分别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3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培养与取样计数:将试管在28V条件下连续培养7dD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敢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t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t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

7、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J,出IO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思维拓展1. 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 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 计算ImL菌液的数量。例3(2011?海南卷,2)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

8、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 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四、群落概念(一)群落.聚集在中的集合。(二)研究的问题:(1)群落鬲组成、优势种群。(2)关系。(3)群落的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五、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判断群落不同的重要特征是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二)种间关系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0?GK总结: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可能为竞争或捕食关系。若两曲线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为捕食。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

9、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练习: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大、小鳞鱼高度混养.螃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群落

10、中的分层现象决定了的分层现象。2.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分布。3. 群落具一定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不同种群的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合理空间分布,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种间关系协调发展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4.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而且身体,因此不适于用或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o巩固训练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B.群落的气候条件C.群落的物种组成D.群落的生物数量

11、“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竞争D.互利共生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菟丝子和大豆B.细菌和噬菌体C.山羊和青草D.水稻和稗草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森林对

12、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草原,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群体A.数量多B.植株高大C.具有水平结构D.分层现象明显六、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七、群落的演替类型初(原)生演替:在或有过生物生长但上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1.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但甚至还保留植物的发生的演替称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八、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不合理的方式: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2)合理的方式: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甚至可以建立o(3)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九、巩固练习1.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B.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1. 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群落演替的结果()A.提高食物链中的营养级B.提高生产力C.提高物种的多样性D.逐渐减少有机物的贮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