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32981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经营模式探索(1)2007-2-1 23:55:14 来源: 作者: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贵州中药材栽培养殖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清时代以至更早,但大量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近几年实施中药现代化与加强中药产业化以来,贵州中药材生产与GAP生产基地建设更有长足发展,并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运营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药材曾由贸易公司、供销社、土产公司兼营。后由药材公司专营,国家统购统销,统一制价,

2、统一销往国内外。1957年以前,我省药材收购主要靠野生资源,其中有杜仲、黄柏、龙胆、天冬、吴茱萸、石斛、白及、何首乌、桃仁、常山、马槟榔、黑节草等10多种,在19541955年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而栽培品种仅有白芍、吴茱萸、当归、川芎、生地、泽泻、山药、红花、白芷、紫苏、玄参、丹皮、枳壳、银耳等14种,面积总共才几十亩。 1957年以后,在党和政府重视下,加大力度扶持中药材生产,才使药材生产迅速得到发展,栽培品种通过野生驯化和省外引种等方法发展到了 40多种,所增加品种主要有黄连、潞党参、黄芪、人参、三七、玄参、栀子、云木香、菊花、元胡、连翘、大力子、茯苓、怀牛膝、桔梗、厚朴、杜仲、黄柏、木瓜、

3、乌梅、石斛、艾纳香等。特别是早在1958年就建立的贵州遵义杜仲林场、湄潭白芍药材场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已增加到上万亩,形成名特优势和一定规模的则有杜仲、五倍子、黄柏、厚朴、天麻、吴茱萸、石斛、茯苓等,并有20多种家种商品药材除供自销外,尚有调供省外的能力。有些引种药材(如潞党参、云木香等)的生产能满足本省需要,改变了过去依赖外省调入的状况。至上世纪70年代,全省建立了杜仲、黄柏、厚朴、金银花、茯苓、白芍等28种商品药材生产基地。如530万株的杜仲生产基地有180多个;5万株以上的黄柏生产基地有36个;其它常用品种如厚朴、茯苓、桔梗、山药、白术、菊花等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有大幅

4、度增长,如1976年,家种药材产值达540万元,占当年中药材总产值 3044。 1978年以后,药材种植收购放开,出现了许多药材种植的专业村、专业户,以及个体承包的药材种植农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以天麻、茯苓、杜仲、黄柏、厚朴的种植发展较快,如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1985年的天麻产量超50000kg;锦屏县11家专业户种天麻16000窝;大方县、德江县、普安县等地的天麻种植也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黎平县、锦屏县生产的茯苓1984年达25万kg。全省杜仲、黄柏、厚朴借发展“三木”药材之机有了更大发展。其它各种中药收购额和销售额也继续增长,如1983年全省中药行业的85个省、地、县药材公司均为

5、盈利单位。 我省在中药材栽培(养殖)科研与成果转化方面,也曾进行做过大量工作。贵州省植物园、贵州省药材公司、贵州省中药研究所等则是我省对中药栽培、驯化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单位。曾对天麻、石斛、金银花(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淫羊藿、鱼腥草、薯蓣、西洋参、金铁锁、红豆杉、珊瑚姜、艾纳香等上百种药用植物进行了野生驯化、引种栽培、物种保留等方面加以研究。例如,天麻的野生变家种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获得成功,曾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并对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等地的天麻种植农户进行培训,使天麻栽培技术得以推广。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的野生变家种于上世纪80年代在安龙、湄潭等地亦获成功,并获国家及省级科技

6、成果奖。上述中药材栽培(养殖)科研与成果转化,为今天我省中药材生产与GAP基地建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贵州中药材生产的蓬勃发展现状 1中药材生产的主要品种与规模 据贵州省农业厅对全省中药材生产的统计调查,至2003年3月止,全省种植中药材79种,面积 1071万亩。其中,贵阳市624万亩,占583;遵义市4600万亩,占4295;六盘水市326万亩,占304;安顺市766万亩,占715;铜仁地区 822万亩,占768;毕节地区475万亩,占 444;黔南州737万亩,占688;黔东南州 906万亩,占845;黔西南州1455万亩,占 1358。从中药材生产的地区分布看,遵义市、黔西南州

7、基地种植面积所占比例较大,遵义市品种最多。9个地、州、市均有种植的品种是天麻、杜仲、半夏、金银花、板蓝根、黄柏;种植品种50种以上的为遵义市;30种以上的有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黔南州、毕节地区及安顺市;30种以下的为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及贵阳市。黔东南州还有乌梢蛇、蕲蛇等养殖。从中药材生产的规模看,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的有杜仲、黄柏、厚朴、金银花、天麻、淫羊藿、五倍子、艾纳香、太子参、银杏、吴茱萸、桔梗、鱼腥草、百合、缬草、白术、花椒、土砂仁、岩桂等;5000亩以上的主要有龙胆、桔梗、丹参、山苍子、薏苡、前胡、生姜、乌梅、山药等;1000亩以上的主要有何首乌、石斛、天冬、黄精、茯苓、洛龙党参

8、、北板蓝根、头花蓼、玄参、白芷、白芍、玉竹、茯苓、洛龙党参、桅子、枳壳、木瓜、天花粉、草乌、旱莲草、赤小豆等。具有地道、名优、特色等竞争优势并具一定种植规模的品种主要有杜仲、天麻、石斛、半夏、何首乌、太子参、淫羊藿、黄柏、茯苓、洛龙党参、山慈菇、南沙参等;具有产业链优势与生态、经济效益均佳的品种主要有杜仲、天麻、银杏、淫羊藿、黄柏、艾纳香、鱼腥草、头花蓼、金银花、五倍子、桔梗、喜树、山苍子等。 三、贵州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1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规模 近3年来,在中药现代化与医药工业及相关工业发展推动下,我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建立具一定规模,并按照GAP规范进行生产

9、基地建设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有大方和乌当的天麻、遵义和湄潭的杜仲、赤水和兴义的石斛、施秉的何首乌和太子参、雷山的淫羊藿和山慈菇、安龙的金银花、凤冈的黄精和天冬、松桃和余庆的吴茱萸等10多个基地。规模在10000亩以上的主要有杜仲、黄柏、厚朴、金银花、天麻、淫羊藿、太子参、银杏、吴茱萸、鱼腥草等生产基地;5000亩以上的主要有喜树、桔梗、丹参、生姜、山药等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的主要有何首乌、石斛、半夏、天冬、黄精、茯苓、洛龙党参、头花蓼、茯苓等生产基地。 2国家和省级支持的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承担国家和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与GAP基地建设方面,1999年贵州仙灵药业(现名贵州同济堂药业)

10、公司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杜仲、淫羊藿、石斛等3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于2001年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2000年以来,贵州宏宇药业公司、贵州信邦制药股份公司等都先后牵头承担了天麻、何首乌等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GAP基地建设。 20002002年,国家经贸委和省经贸委、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省农发办和省扶贫办等对我省中药材生产及其基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如国家经贸委和省经贸委立项22个,经费计330万元;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立项 4个,经费计275万元。又如贵州宏宇药业公司主持承担的科技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贵州天麻、杜仲等七种地道药材规范化种

11、植的研究与示范“及贵州省“十五“攻关项目“贵州地道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研究“等。 3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 目前,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与GAP基地建设已经形成较好投资环境。相关部门将管理使用的建设发展资金,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的原则,根据项目情况,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形成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金、省经贸委的技改资金、省扶贫办的扶贫贷款资金、省农业厅的产业化项目资金,与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省外重点企业联建中药材生产基地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 2003年国家、省、地(州、市)共投入近3000万元,以无偿

12、资助或政府贴息的方式引导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与GAP基地建设。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对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我省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现由已往的天麻、杜仲、淫羊藿、何首乌、黄柏等10余种增加到半夏、茯苓、头花蓼、艾纳香等30多种。其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已由形态学、栽培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并重点转入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以达保证中药材真实、优质、稳定与质量可控目的。在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基础上,现已开展了天麻、杜仲、何首乌、太子参等18种共12867亩的GAP示范基地建设,并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药工程实施,有

13、力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中药材生产,示范推广效应十分明显。2004年9月,贵州信邦公司在施秉建设的何首乌、太子参GAP基地已通过国家检查认证。 4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我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GAP示范等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政与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例如2003年,省中医药现代化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省长石秀诗同志亲自到贵州遵义、赤水石斛种植基地视察石斛的种植情况,并对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了5项具体要求:“一要体现我省特色,二要加快引进技术,三要搞好科技创新,四要做好市场开拓,五要加强农民技术培

14、训“。副省长陈大卫同志也多次到中药办视察工作,并亲临中药材种植基地,对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农业等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这极其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中药材生产与 GAP基地的蓬勃发展。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与中药材种植,使贵州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有中药材4290种,蕴藏总量达6500万吨。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贵州就有326种,占88.10%,各地州市的中药材品种均在千种以上。 “川广云贵,地道药材”。贵州省的中药材不仅品种多,蕴藏量大,而且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珍稀名贵药材主要有珠子参、艾纳香、牛黄等;地道药材主要有天麻、杜仲、石斛、

15、厚朴、半夏、吴茱萸、黄柏、野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黄精、金银花、桔梗、五倍子、朱砂、雄黄等35种。我省中药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品种达100多种,出口品种90余种,天麻、杜仲、朱砂等在古今中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地道野生中药材引种、家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野生变家种、家养,引种成功的地道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石斛、艾纳香等70余种。 贵州省的中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产业开发的前景广阔。五倍子、山药、刺梨、猕猴桃、鱼腥草、银杏、银耳、魔芋、苦丁茶等的生产,目前即被列为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的项目。9 毕节中药材:做大产业便可“靠山吃山”http:/ 2010年08月02日09:21 毕节日报生意社08月02日讯 发展中药材,是我区“3321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区因地制宜谋求发展、问计民生造福百姓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我区的劣势是山,优势也是山,只有对其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深刻发掘“靠山吃山”的科学内涵,“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的梦想才会变为现实。因此,在结合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这一主题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要求,寓中药材产业于生态建设中,使之不断发展壮大,鼎立于助农增收的产业之间,这是一个战略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愿景。资源丰富优势难以复制如果用“上帝是公平的”这句话来形容毕节地区和平原地区在发展条件上的差异,那应该是很恰当的。诚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