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习题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328134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飞来峰》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飞来峰》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飞来峰》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飞来峰》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飞来峰》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飞来峰》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飞来峰精品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选择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解析】D.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

2、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B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解析】B “千寻塔”是塔名。3、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D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

3、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解析】D。例句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不久。B寻找。C普通、平常。D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4、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等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解析】B正确

4、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5、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D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解析】D错在“抽象的情景中”,应是“形象的情景中”。6、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侧重抒怀说理,后两句侧重写景。B“千寻塔”

5、的“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登上飞来峰多次寻找传说中的塔,因为在那里“闻说鸡鸣见日升”。C“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它消极事物。D最后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正因为诗人站在朝廷的高位上,所以他无所畏惧。【解析】B“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7、对全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首句紧扣诗题点名地点。“千寻”二字言其极高,其意为在飞来山上有一座千寻高塔。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见到旭日冉冉升起。C、第三、四句以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的内容的升华。D、末两句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

6、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解析】D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三、赏析简答题: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答:既是是眼前实景,又借景来议论抒情。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5、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答:借景抒情,寓抽象事理于具体形象中,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