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032791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共7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教案课 题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课 型讲 授授课日期2008年9月1日/2008年9月2日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 分析、领会论文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 领会类比论证在本文中的作用。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分析、领会论文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 学难 点领会类比论证在本文中的作用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学情分析科学论文比较枯燥。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科学论文的科学性、创见性和专业性。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以神话切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逐层分析,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

2、备课笔记教 学 内 容 (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学 生 活 动一、导入【关于杭州西湖的美丽传说】说起西湖的来历,有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虽然

3、美丽,虽然浪漫,但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相差太远。那么现实当中,杭州西湖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竺可桢先生的论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二、进入新课(一)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年)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又名绍荣、兆熊,字藕舫。浙江绍兴人。著有中国气象概论、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辑有竺可桢文集。(二)关于本文本文是一篇小型的关于地理学科的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的基本知识。(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思考:根据本文的内容来看,全文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如何划分?(学习提示中的内容)明确:文章的第1、2、3、4节为第一部分;510小节为第二部分。学习提示

4、中也提到这两个部分分别论证的两个不同的结论,前一部分论证了西湖是一个泻湖,后一部分推断了西湖形成的时间。以上我们先从内容上大致了解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结构。我们曾经说过,科学论文也有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这篇课文由于内容上的需要,本论和结论部分已经融和在一起了,但是引论部分却清清楚楚。思考:本文的引论部分是哪一小节?这个引论部分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明确:文章的第一小节可以看作是本文的引论部分。识记朗读学习提示快速寻找过渡段齐读第一小节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备课笔记教 学 内 容 (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学 生 活 动论题西湖生成的原

5、因 论点西湖生成的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和中外文献的参考。那么,到底什么是“泻湖”,这个“泻湖”又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课文。(四)研读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思考:2、3两个小节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论证西湖是一个泻湖的?(请在各小节中分别找出原话来概括)明确:第2小节是对西湖所处地形的分析,说明它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是钱塘江所形成的一个冲积平原。第3小节是对西湖四周地质的分析,作者从西湖东、西两面的冲积土,推断西湖原来只是钱塘江左近的一个小湾儿,被沉积物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了泻湖。大家可以看到其实第2节和第3节所要论证的

6、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论证了西湖是由于被钱塘江口的沉积物阻塞而慢慢的从钱塘江中分离开来的。作者之所以分别从地形和地质两方面来论证,就是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体现出科学性。至此,西湖形成了,作者仅仅考察了西湖周边的地形和地质就推断出了西湖的成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呢?(2)思考:请找出第4小节中,为什么苏堤六桥、玉带桥、西泠桥之下,水度略深?(找出文中原话)明确:湖水交通咽喉处,速率较快,水中细微的泥土无法沉降。思考:作者写水深、水浅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注意引导)明确:是为了说明湖中泥土沉积与水流速度有关。思考:看课文,找出冲积平原形成的两个原因。明确:一是河流受到海水阻力,速率减弱,所带的泥沙沉

7、淀在河口;二是海水中的盐分减少了河水分子的凝聚力。而正是这样一个科学道理,为前文提供了佐证,说明水流速度减慢会导致泥土的沉积,从而论证了三角洲冲积平原形成的可能性,增加了论证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这一部分作者仅仅用了三个小节就清楚地说明了西湖生成的原因是由于沉积而造成的,是一个泻湖,不仅准确的论证了他的观点也为下文做了铺垫。2、自由阅读第二部分。(1)思考:文章的第5小节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自由阅读第一部分,划出文中关键词。指读第4节齐读第5节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备课笔记教 学 内 容 (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学 生 活 动明确:第5小节是文章两大部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8、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西湖生成的原因已经有了答案,那么人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西湖是从钱塘江里分离出来的,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分离出来的呢?它最终形成又是在何年何月呢?我们的作者也考虑到了读者的这种心理,因此,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他就为我们具体考证了西湖形成的时间,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2)思考:作者首先做出推断,他认为西湖是什么时候生成的?明确:冲积时代。(引入地质学时代分布。)(3)思考:在6、7两节中作者是不是针对西湖本身来推算它形成的时间的?如果不是,作者在这两节里面说的是什么? 明确:在6、7两节中,作者是对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性质作了一个全面的考察。无论是北面的粗面岩还是南

9、面和西面的砂岩、石灰岩都说明了西湖周围山体生成的年代很久远,但是却没有能够说明西湖生成的年代也很久远。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看看我们能不能在下面的课文中找到答案。(4)思考:在第8小节里面,作者对怎样计算西湖形成的时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请把这个假设找出来。明确:在前文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推算西湖生成年代的一个大胆的假设:通过推测钱塘江三角洲每年在海中伸涨的速率来推断西湖生成的时间。原来,前面的两小节都是为了这个假设而做好的铺垫。(5)思考:在第9小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类比论证。 思考:作者把钱塘江与什么相比?分别从那几方面相比较?明确:作者在第9段中分别从河身长、流域平方数

10、和取源处高度三个方面的数据将钱塘江与欧洲的隆河、坡河进行比较。作者通过将三者进行类比,从隆河、坡河的扩张速率中推测出钱塘江的扩张速率,得出了西湖的生成,至少在12000年以前的结论。(联系前面的地质时代年表)(五)课文内容小结从全文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只有论证了西湖是由于钱塘江冲积而形成的泻湖,才能进一步根据由冲积土形成的三角洲在海中伸涨的速率,推断出其生成的年代,前者是后者论述的条件和依据,后者是在前者研究基础上的结果。这样全文两大部分就连成了有机的整体。划出文中关键词分析书上表格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备课笔记教 学 内 容 (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

11、手段)学 生 活 动三、知识拓展作为一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科学论文,作者在提出科学论断的同时,注意从实地考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与事实相符的结论。在文章当中,作者除了运用了一些常规的论证方法如:列数据、做图表等,还运用了在科学研究当中经常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一)概念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及其性质的分析。定量分析:运用数学计量的方法或公式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二)练习1、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唯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定性分析)2、西湖南、西、北三面的岩石,统是很老。西北方面如葛

12、岭、宝石山等,系粗面岩所构成。粗面岩石一种火成岩,它的分布在我国南部滨海非常广大。(定性分析)3、隆河的三角洲,在1500年中增长15英里,平均每百年增长1英里。坡河三角洲在1800年中增长20英里,每百年增长也差不多1英里。若使钱塘江的三角洲增长同坡河、隆河一样快,每百年增长1英里,要积120英里长的沉淀,就要12000年。(定量分析)四、小结 这是一篇实地考察西湖成因的科研论文。文章开头先写出结论及其所根据的方法,然后逐步论证。这又分几步:第一步先论证西湖是由水流减缩,泥沙沉淀形成;第二步推断西湖形成年代。这又分成从西湖周围岩石生成年代的推断和由钱塘江三角洲伸展速度推断西湖生成于12000年以前。文章先提结论,后申说论证,有考察,有参考,有比较,层层深入,条理分明,论证周密,有理有据,说服力极强。文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确实是一篇好的范文。科研论文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竺可桢的论断终于在1975年得了证实。由此可见,科学的创见是以缜密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五、作业 练习册识记思考并练习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