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32412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家庭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与战略意义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共同组成,其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时间最长的学校”。很多孩子的问题往往起因在家庭、爆发在学校、危害在社会。落后的教育由落后的家庭教育所决定,只有实现家庭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第一节 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一、现代化的基本涵义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宏图大略和竞相努力以赴的目标,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及学术研究的热点。在全球各地的新闻媒体及有关研究现代化的文章和著作中,现代化出现的频率极高。在20世纪30年代,

2、“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和modernize衍生出来的。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modern意为of the present or recent times,指“目前或最近一段时间”。作为时间范畴概念,“现代”与“古代”、“传统”、“过去”相对,具有新的和当前的性质,也具有无限延续性。因为“现在之现代”必将成为“将来之古代”、“将来之传统”和“将来之过去”,故而“现代”并非一成不变,它要随时间和参照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作为历史学领域概念,“现代”泛指“近代”以后。我们知

3、道,在历史领域中,人们习惯上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当代五个阶段。其中,“现代”上承近代、下启当代。如同时间范畴的“现代”概念不可能永恒不变一样,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同样也要受到时间因素和参照系的影响,也呈持续变化的动态形式。故而,很多在今天被我们视之为现代范畴的人物和事件,在若干年后就要成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内容。作为社会学领域概念,“现代”一词的含义极其深刻而广博,它不仅可以用来指人的观念、服装和举止,而且可以用来指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体系、经济制度、住宅建设、学校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军事国防、饮食娱乐、生活方式和都市化程度等等方面。由于“现代”所具有的当

4、前性、相对性和无限延续性,决定了它或早或迟终究要取代过去被公认的价值或被公认的作为标准的事物。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现代应该是一种归类,而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实体,现代应该是任意列举的新潮事物,而不单单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现代人的模型:理论和方法问题,载于CE布莱克编著比较现代化,467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

5、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李秀林等在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一书中从社会整体视角出发,认为现代化包括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文化教育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等。李秀林等对现代化特点概括了九条。第一,在经济方面,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第二,在政治方面,现代化是由专制制度、过渡型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变。第三,在组织方面现代化是由单一性的、不分化的社会组织向结构多样化、功能专门化的社会组织转变。第四,在观念方向,现代化是由宿命论、迷信和宗教热忱向理性化、知识化、世俗化的转变。第五,在活动方面,现代化是

6、由压制人的创造性向解放人的创造性和发挥人的潜能的转变。第六,在交往方面。现代化是由封闭的、地域性的人际关系向开放的、全球性的人际关系的转变。第七,在生活方面,现代化是由以农村为主体向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为中心的转变。第八,在能源方面,现代化是由以有生命动力源泉为主向以无生命动力为主的转变。第九,在环境方面,现代化是由顺应自然条件向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界实现协调的转变。(* 李秀林等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王铁军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论纲综合各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帮助我们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的一些认识。首先,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狭义上说,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

7、过渡过程,即近代化;从广义上说,泛指落后和不发达的国家赶超先进、发达国家,不断获得现代化社会最先进特征的过程,即时代化。其次,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所达到的一种水平状态,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化标准。不能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静止的、独立的、一成不变的过程,也不能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而逐步提高的。如果以发展水平尺度来界定,现代化就是指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达到的较高标准。再次,现代化又是一个综合的发展过程,具有多层面性,包含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其中价值观的变革是现代化的前提,是现代化的强大精

8、神力量。总之,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具有现代特征,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革过程。(* 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P25、P26)二、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一)人的现代化的涵义人的现代化是指有传统的人格转化为现代的人格的过程。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就是现代人(Modern man)。李秀林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社会关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正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因此,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个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相互渗

9、透、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现代化学者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在任何情况下,除非在经济以及各种机构工作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否则我们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高的生产力,或者它的政治与行政机构会有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步入了一个追求和平与加速发展的时期,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成为各国发展的主题。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的便捷方法。可是,进

10、行这种移植现代化尝试的国家,本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信心,以为把外来的先进技术播种在自己的国土上,丰硕的成果就足以使它跻身于先进的发达国家行列之中。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管理守则,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移植国的人民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人们认识到,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11、,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在1954年9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讲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次公开正式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人的现代化”问题渐渐凸显出来。1980年5月,李鹏程在四个现代化与人一文中提出若干重要观点:“人是四个现代化整个社

12、会变革过程中主体位置的确定不疑的占有者”、“人是四个现代化的目的的承担者和归宿”,因此“四个现代化是属于人的社会的现代化,所以,它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必须是为了具体的人的现代化,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现代化,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现代化”。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崭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生产建设中,扮演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新角色。很显然,个人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人的

13、现代意识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人的变革又积极影响社会变革,在全方位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察世界近百年来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更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计划的全面实施。因此,人的现代化,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二)教育现代化的涵义人的现代化,必然涉及到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影响人的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作用较大的有

14、遗传、环境和教育。遗传因素只是构成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把人发展的可能条件成为人的现实属性还必须通过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教育为立人之本,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它不仅使人掌握现代知识,热爱科学,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而且塑造人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价值观念。”(* 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P34)唯有教育现代化,才能加速人的现代化,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关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研究,诸多学者给予关注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原江苏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认为,“同经济、

15、社会现代化样,教育的现代化既是一种教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更是一种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教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因此,我们所说的教育现代化,实际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参照体系的,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的的,朝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加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P26-27)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中如此界定,教育现代化是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

16、进水平。其基本内容包括:(1)教育观的现代化。在社会上,特别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以奠定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使年轻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做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包括青少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培训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各门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进教材体系,提高教育质量。(5)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提示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以推进教育和教学实践。 (*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