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3208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原理自编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一 学前教育的内涵 1、学前教育的含义:是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西周时期10岁以前。1902年6岁开始4年。1904年3-7岁开始4年。美国0-3岁早教0-8岁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仅指入学前1年。英国3-5岁。前苏联2岁前学前早期2-7岁为学前期。 3、学前教育实施形式:学前家庭教育: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学期公共教育: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会、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托幼机构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4、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终身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5、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6、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走向多元化。二 学前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 1、价值: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中的有用性。 2、教育价值: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

3、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的两大基本价值:学前教育的育人价值(本体价值)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 6、学前教育选择的具体影响: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对学前教育目的的建构的影响: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构建学前教育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方面的需求出发构建学前教育目的,因此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视角差异,有影响着学前教育目的德内容差异。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

4、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解和开发。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对师幼关系性质的影响: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师幼关系的性质,任何学前教育目的的实现与课程的实施都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完成,在不同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师幼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评价的影响:学前教育评价同样受着学前教育取向的制约从学前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着学前教育的取向。三 学前教育的功能 1、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2、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强调的是学前教育的职责,是从主观意愿

5、出发评判学前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是一种期待效应。 3、学前教育的功能的特征:客观性:学前教育功能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任何存在的事物必然存在一定的结构,有结构必然就有功能,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于学前教育之中的,是学前教育的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多样性: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对人与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学前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学前教育有社会功能和个体的功能,社会功能又可以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整合性:学前教育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作为整体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而社会又是一个大系统,学前教育和个体都是其中的要素。学前教育个体,社会之间是相互依

6、存,互为前提的,由此,学前教育的各种功能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密切联系的。方向性:学前教育的正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向一定方向的,它有着正负之分。学前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4、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从承受对象的不同来分类区分出: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从作用的层次来分,可以区分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上来分,可以区分出:学前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表现形式上来分,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5、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

7、的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6、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传递的功能,学前教育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且对于家庭,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学前教育的效益 1、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2、学前教育效益的概念:是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学前教育效益可以分为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效益是指接受学前教育的个人即幼儿获得的收益。个人效益又分经济效益和

8、精神效益。经济效益是指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精神效益是指学前教育给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带来的难以用直接的经济收益衡量的好处。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是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没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社会效益也分为经济和精神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后,引起的社会劳动产生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精神效益是一个尚未严格定义的概念,它包括通过教育使人们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理解的提升,对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概言之,是对于人类生活质量全面的贡献。 4、学前教育的内部效益和外部

9、效益:内部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系统尽量减少浪费,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外部效益则指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等后续阶段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影响。五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1、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2、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第二章 家庭 托幼机构 社区一家庭的角色功能 1、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

10、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自觉的,有意识的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全面性情感性灵活性渗透性 3、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胎儿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出生提供了保障婴儿教育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

11、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孩子发展水平的提供有助于孩子职业取向的选择。二 幼儿园教育 1、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2、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3、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4、幼儿园教育的两大职能:托幼机构一般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托幼机构教育具有的两大职能: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即托幼机构教育外在的工具价值。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能,即托幼机构教育的内在价值。 5、托幼机构教育

12、两大职能的内容:是着眼长远目标,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幼儿适应未来,适应终身教育的社会的基本素质,培养幼儿适应未来,适应终身教育的社会的素质,特别是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等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个性品质,使他们今后能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在社会上自律自控,有责任感的生活,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是着眼近期目标,促进幼儿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托幼机构教育要尊重和保障幼儿的权利,如幼儿的受教育权,发展权,游戏权等,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培养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习惯,态度和技能等。三社区教育 1、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

13、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2、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四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合作的必要性 1、教育生态学的定义: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的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2.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重要的教

14、育资源。 3、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教师的日常工作:家访,电话联系等。征集意见工作:家长信箱,意见征询表。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 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内容: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现阶段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 5、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环境、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6、社区和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在社区

15、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第3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一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与原则 1、托幼机构的教育的定义: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实践活动。 2、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托幼机构教育的显著特点。群众性:托幼机构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教养幼儿的场所,托儿所,幼儿园的群体生活环境,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缺陷。计划性: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是贯彻与落实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的过程,是有组织的,有计划地展开与进行的。专业性:托儿所,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化机构,托幼机构的教育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3、托幼机构教育的原则:保教并重和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重视幼儿同伴互相作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4、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哪些新的要求: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由权威转变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