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319646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行业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2008年6月25日 成本上升压力下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虽然今年以来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上调了产品价格,但大多数是属于被动提价,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不能够完全被消化,融资成本上升也导致财务费用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我们认为行业利润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基本确立。 我们选择了供需状况、提价能力、国际市场份额、盈利水平、产能利用率、国产化率六个指标,完善了机械行业景气度评价体系,继续看好景气度维持的工程机械行业、重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存在行业整合机会的航空制造业。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震荡上升,是最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国内需求依然旺盛,下半年增长率会放缓;国际市场份额继

2、续提高;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将优化产品结构;毛利率虽然可能小幅下降,但是利润增长趋势未改。另外,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最强,管理水平也优于其它子行业,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也是机械行业中的佼佼者。 重型机械连续五年保持35%以上的高增长,增长动力来自于下游冶金、水泥、采掘行业的蓬勃发展,扩大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仍在继续,重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趋势使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 航空制造业的需求旺盛,大飞机项目将促进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作为战略发展产业,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飞机得到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未来10-20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期。一航和二航合

3、并将加快上市公司资产注入进程,并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中国造船行业景气度拐点出现。虽然中国造船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仍将保持高位,但是全球船舶新订单出现大幅下降,次贷危机对船舶融资的影响不容小视,人民币升值和钢材涨价侵蚀利润。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 1、在过去几次策略报告中我们依次分析了以下主题重工业化及产业结构升级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工业化构筑行业成长大空间、寻求国际定价化解成本压力,本次策略报告的主题是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报告的第一部分分析了石油危机对美国、日本工业的影响,以及各国采取的转型措施,虽然历史不会简单重现,但却有相似之处,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有借鉴意义。中

4、国制造业目前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正如日本的八十年代,成本压力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构筑制造业长期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制造业转型的路径价格策略、延长产业链、收购兼并和营销模式转型。 2、我们在二季度策略报告中率先提出了“钢材价格上涨将影响机械行业盈利”的观点,并下调机械行业投资评级至“中性”,旨在提示投资者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并不是对机械行业长期看空。2004-2005年钢材价格的快速上涨也曾对机械行业造成过冲击,上市公司股价经历了一、两年的低迷,我们预计此次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很难通过小幅提价、调整产品结构完全消化,预计成本压力将持续到四季度。 3、二季度策略报告中,我们选择了“供需状况”、“提价能力

5、”、“国际市场份额”、“盈利水平”、“产能利用率”五个指标来判断机械行业的景气度,本次报告增加了“国产化率”这一指标,进一步完善机械行业景气度评价体系。中国机械制造业能否取得价格主动权和成本控制权,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生产进程,这是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标志,这一点韩国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探索国际制造业转型之路 历史不会简单重现,但却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美国在石油危机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回顾各国工业的发展史,工业高速增长会伴随着成本的上升,石油危机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明显。中国目前也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正如日本的八十年代,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将

6、会促进制造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1、石油危机对各国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持续3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尤其严重,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下降7%;欧洲GDP下降了2.5%。 (1)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工业的影响长达十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和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即生产与就业的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美国的工业生产从1973年12月开始到1982年发展停滞。 美国工业衰退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企业破产数明显增加,失业率上升

7、到二战后的最高值;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历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加剧,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1.4%。 经济危机有其必然性。首先,二战后以航空、电子能、合成材料和计算机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50-60年代的工业高增长,而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明显减弱,而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还在酝酿之中;其次,二战期间被抵制的固定资产投资、住宅和耐用消费品需求在战后得到释放,到70年代这一推动力开始减弱,1965-1976年美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为4.4%,而1973-1976年下降到1.9%。 (2)对日本工业的影响剧烈但短暂 进入70年代

8、,日本经济减速已经开始,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导致日本经济减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田中内阁的“列岛改造计划”使设备投资迅速增加,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引至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出台;二是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和“日元升值冲击”使以贸易立国的日本遭受挫折;三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速了日本的消费物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和出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的打击是巨大的,1974年日本的实际增长率下降到-1.4%,为战后出现的第一次负增长。石油危机带来投机风潮,物价暴涨,政府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物价,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减速,失业增加。 1975年日本机械制造

9、业、电气机械器具、输送机械器具行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降到-6%、-6%和-8%,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到-51%、-45%和6.4%。不过收入和利润率的负增长只持续了1-2年。 2、石油危机后日本产业转型路径分析 (1)转型之一向资源节约型的“组装加工”方向发展 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缩小了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转移,使整个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的结构转变。日本政府发表的年代展望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

10、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后的几年,日本的重化学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的“组装加工”方向发展。 据日本兴业银行的调查,1973年以后的约10年间,日本实际GDP增长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重工业领域,有色金属、钢铁、化学产业的地位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因此,尽管19781979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年中期的每桶13美元暴涨到19801981年的每桶40美元),但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 (2)转型之二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 石油危机并没

11、有击跨日本制造业,在1980-1985年日本机械产品出口占比明显提高,从62.7%提高到71.8%。 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是重要手段。1979-1984年日本制造业效率增长速度领先于美国二倍(见下表)。石油危机促进日本汽车行业被迫提升产品技术水平,针对尾气排放限制与汽油价格高涨,日本主要汽车厂都暂时放慢了新车开发的脚步,而集中投入到节油与低污染发动机的研发上。 日元升值和经济衰退下的成本削减运动。1990年后日本制造企业在日元升值和经济泡沫破灭后,国内和出口盈利性双双出现下滑的趋势,日本企业正式开始了以设计简单化为中心的成本削减运动,以降低设计和采购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步伐,90年代后半年盈

12、利开始恢复。 建立紧密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强调供应商交货准时和保证质量,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存货周转率。 (3)全球化时代营销、生产的本地化 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制造业推行营销本地化和生产本地化以降低成本。 海外市场营销本地化。1985年以前日本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生产型的子公司,而1985年后主要投资销售型子公司,日本制造业开始摆脱对商社的依赖,自行开展出口业务建立海外营销网点。 生产本地化。1985年后日元的升值促进海外直接投资,本地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日本跨国公司的出口比率在1985年达到24%后开始回落,日本制造业海外企业的本土化率从1986年的3.2%上升到1990年的6.4%,但是关键的

13、零部件的生产依然在本国生产。 3、石油危机对制造业的影响各异 汽车行业受影响最大 世界汽车业有史以来的两次衰退,主导因素都是石油危机。石油危机从两个方面影响汽车销量,一是石油危机出现,汽车燃油价格上涨,用车成本上升,汽车销量下降;二是石油危机出现,宏观经济减速,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汽车销量下降。 电力设备新型能源装备受益 新型清洁能源装备业受益于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衰退而电力工业迅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发电量与装机容量之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70年这一比例为1:2,1975年为12.26。新型发电装备的比例不断提高,70年代美国电力工业的能源构成以煤为主,80年代核能发

14、电取代了水力发电跃居第二,此阶段核能发电的发展速度最快,从1970年的218亿度增至1981年的2723亿度,增长了12.5倍。 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尽管航空制造业在70年代规模发展缓慢,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波音B-747为代表,更加经济的大型、远程飞机被陆续研制出来,传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被更加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替代。到70年代末,大型客机和运输机完成了“高涵道比化”,耗油率只有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2/3的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得到普遍运用。70年代空中客车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航空制造业合并重组大幕徐徐拉开。经过70年代的调整,石油危机结束后,1985-1991年

15、全球大型民用飞机的交付量持续7年实现年平均16%的增长率,累计交付飞机3487架。 建筑机械冲击不大 日本是全球工程机械第二大生产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八十年代末,日本工程机械产量增长了12倍,销售额达到190亿美元左右;九十年代以后,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产量逐年下降,到2001年降到谷底,2002年开始回升,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韩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另一个工程机械生产基地,韩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是技术起点比较高,强调规模化生产,注重海外市场,控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韩国工程机械销售以出口为主,所以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较大,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世界经济衰退都对韩国工程机械造成很大的冲击。 1972年美国建筑机械的产值为60亿美元,1976年为96亿美元,并没有衰退。 二、中国制造业转型路漫漫其修远兮 成本上升成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如果能源的价格管制逐步放开,压力还将加大,成本优势继续缩小。但是,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高成本时代制造业转型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日本、韩国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中国制造业转型主要来自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