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030627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调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心理健康调适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定义现代健康定义,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 状态,即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 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概括起来,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 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得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 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已经具备了比较客观的标准。大多数学者从心 理健康的表现形式上勾勒了心理健康的轮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综 合各种材料,提出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 能对自己的能

2、力作出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 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在不违背集体利益 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个人 的基本需要。我国心理学家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1.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即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自我内环境)的 适应能力。个体为了更好地生存,就必须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2. 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克服一切不良情绪的能力,如:多疑、焦躁、固执等 等。3.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社会活动需要有正常而充分的社会交往

3、。心理 健康者交往能力往往较强。在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关心和宽容等常多于仇 恨、嫉妒、怀疑和畏惧,因而会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 持系统强大而有效。4. 适宜的心理自控能力 自控力指人对自己的情绪、思维等心理活动的控制 和调节能力。心理健康者情绪稳定性好,不因为情绪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对生活 充满希望,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具有调节控制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 平衡的能力。5. 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 指经受精神打击和刺激之后,从创伤中恢复到平常 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人生十之八九会遇到挫折和心理创伤,限于认 识能力和经验的不同,个体恢复常态所需时间也不同。心理健康者

4、恢复较快,当 再次回忆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6.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热爱社会,热爱本职工作,兴趣广泛。7. 健全的人格 为人处事诚恳、热情、办事认真负责,讲究信誉。8. 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工作、学习、文娱、体育活动,睡 眠、劳逸适当,衣着适时,无不良嗜好。三、 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心理活动功能和生理活动功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而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并能互相转化,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这 个统一整体中正常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对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果不良情绪

5、长时间反复频繁出现,就可能产生生理功能紊乱,并最后导致病理变化。也就是 说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息息相关,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国内外学者 已经肯定地指出,情绪状态对于机体的生理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强烈的情绪变化 可使丘脑下部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并使心血管系统的活 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巴甫洛夫学派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心理因素 所以能影响人体器官的活动是因为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受大脑皮层调节。沃乐夫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影响很大,对植 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例如,愤怒后的交感神 经兴奋性增强,使心率加快

6、、呼吸急促、血管痉挛、血压上升,血糖升高;悲观、 焦虑时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激烈的情绪 变化还影响下丘脑的生理功能紊乱。由此可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身体健康 的基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证。(二)对疾病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以心理 因素为诱因或主要因素所致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以下几种:1. 消化性溃疡溃疡病是一种多因性疾病,但不良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研 究表明,80%以上的溃疡病病人,在发病前的一年内有“负性事件”,如经济压 力,家庭矛盾,邻里不和,生活坎坷等。临床观察发现

7、,当悲伤、抑郁、失望时, 可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功能严重紊乱;而在激动、焦虑、紧张 时,可使胃酸分泌持续增加,胃粘膜保护因素减弱,从而引发胃溃疡。2. 高血压情绪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情绪愤怒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增加, 能引起舒张压显著升高。在恐惧和焦虑情绪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能引起收缩 压明显升高。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病前 情绪大起大落,在高血压病因中占 74.5,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人,高血压的 发病率是一般工作人员的 4 倍。所以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是高血压发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3. 冠心病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吸烟、血脂异常

8、、高血压以及缺乏锻炼,会引起冠心 病,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超过患者总数的 25,剩下的 75被认为与心理因素有 关。过度的焦虑、恐惧、愤怒、内疚或沮丧等,都会引起心脏速率、节律和搏出 量的变化,可能成为诱发冠心病的因素。患有冠心病的人,在过度紧张、焦虑、 兴奋时,可使肾上腺素分泌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动脉痉挛,使冠状血管闭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研究表明 A 型性格者性格急躁、争 强好胜、焦虑不安,容易罹患冠心病。4. 癌症医学实验证实,精神因素是导致癌症的一个高危因素, 81.2%的恶性肿瘤病 人在发病前遭受过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不良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郁悲 伤等,可以

9、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造成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 免疫功能,诱发癌症。长期的忧伤情绪,生闷气、压抑愤怒、不安全感和焦虑等, 能在人体形成一种紧张的压力,抑制人体某些正常生理活动,都会影响到人体的 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使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下 降,从而发生癌症并迅速增大。因此说“忧伤者容易生癌”是有道理的。5. 肝脏疾病情绪抑郁容易导致各种肝病,肝病患者更易情绪抑郁。通过对 186名急慢性 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神经质倾向,特别是 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而又不善于宣泄者,更易有失望、悲伤、抑郁等情绪体验,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第二节

10、 健康心理的培养培养健康心理是指经过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治疗使心理保持健康的方法。一、正确认识自我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 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 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潜能的同时,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 能安然处之;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 求自己。因而,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 健康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二、增加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 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1、,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 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 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与人相处 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 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 安全感。三、敢于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 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 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对 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

12、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 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 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四、锻炼意志品质现代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在工作、学习和日常活动中,为达到预定目标, 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克服体力和智力上的困难去争取成功的行为。现代生理 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 使白细胞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控制调节情绪。由于意志因素对于七情的发生与致病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 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预防

13、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意志力的锻 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由此产生崇高的抱负、坚定的信念,这样就能激 励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磨砺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随时 与来自于内心的懦弱心理作斗争。不断用其意志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及彷徨逃避心 理。另外还要经常一分为二地检查自己的意志品质,严格要求,自我监督,善于 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和情绪,从而使其意志得到不断锻炼。事实证明,信念、 意志坚定的人,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所以,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增强心理免疫力、促进健康与美丽具有重要意义。五、培养高尚美德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

14、人孔子在中庸第一 十七章中说:“修身以道,修德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 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貌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 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从生理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 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这说明养德可以 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现代养生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 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精神满足,是保证身 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六、性格开朗乐观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

15、所反映出来的一 种心理状态。性格虽然与遗传因素直接相关,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 改变的。人们都有改变性格使其适应自然、社会和健康的愿望。医学研究证明, 人的性格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性格开朗,活泼乐观,患各种疾病的几 率非常小,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而不良的性格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却是多方面的。保持乐观的方法主要是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 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过于强烈,达不到目的,就 会产生忧郁、悲观、失望、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 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因此,减少私心杂念,能保持乐观常在, 使心神常乐

16、常欢。七、保持心理平衡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快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 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健康的体魄,就必须 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剧烈的竞争常会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 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为琐事忧虑烦恼。无论在任何情况 下,都可坦然地迎接新的挑战。在竞争社会中,有些人在竞争失败后,可产生自卑感。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 人的兴趣和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从来不曾有过全能的 “天才”。因此,不必为一时一事的失败而苦恼,丧失信心。应在实践中不断总 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卑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科学安排工作和学 习,就会增加成功率。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降 低人体生理功能而导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养正确的拼 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