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30411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讲 第四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新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4 章 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一、内容提要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2.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3.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4.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5.节能、节水方案与评价;二、真题分析历年真题知识点分布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08年1多1单1多09年1多1单1多三、重点、难点1.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合理性分析;2.节能、节水方案与评价四、内容讲解第一节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一、土地资源相关法律法规二、土地资源调查 地区分类和市县等别,城市总体规划的土地功

2、能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位置分布、规模数量、土地权属、周边环境、利用现况等。 初步判断土地资源利用的可能性。 初步判断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三、土地资源论证(一)土地资源论证的目的1. 论证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2. 论证土地功能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功能划分;3. 论证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供地政策等。(二)土地论证报告表4-1 土地论证报告内容解释1. 总论(1)编制土地资源论证报告的目的(2)编制依据(3)项目选址情况(4)项目建议书提出的场址位置及主管部门审查意见等。2. 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名称、项目行业代码;(2)建设地

3、点地区分类和市县等别,(3)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包括用地规模、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4)建设规模及分期实施意见,(5)职工人数与生活区建设;(6)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7)建设项目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储存场设置情况。3. 建设项目占用土地资源论证(1)所选场地是否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预选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场地,其位置分布、规模数量、土地权属、周边环境、利用现况等能否满足建设项目需求;(3)分析不同场(厂)址位置对周边土地资源及其他土地用户的影响;(4)论证场(厂)址位置设置是否合理。4. 建设项目用地合理性分析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功能分类及土地功能规划分析;

4、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分析1;项目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分析2;土地权益补偿方案3;土地利用的社会影响分析4。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土地生产率=产量或产值 / 土地面积正向指标,指标数越大越好;产值差异率=项目土地平均产值 / 城市土地平均产值正向指标,指标数必须大于1,且越大越好。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5环境损失=绿地面积单位面积损失价值环境贡献=绿地面积单位面积贡献价值单位面积损失价值:绿化面积减少对周围空气、水体等产生的影响;单位面积贡献价值:绿化面积增加对周围空气、水体等产生的影响。5.节约用地措施通过分析项目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节约用地的措施。6. 土地资源论证结论(1)项目建设用地的

5、合理性结论;(2)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等。【例题1】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分析中应计算的用地控制指标有( )。A.容积率 B.投资强度 C.节约用地率 D.厂区绿化系数E.场地利用系数【答案】ABDE【例题2】土地资源论证是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项目土地资源论证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2008真题)A土地价值评估 B建设项目概况 C节约用地措施D土地权益补偿方案 E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分析【答案】BCDE第二节 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一、矿产资源分类按可否再生矿产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按是否枯竭分为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

6、源。二、矿产品的种类金属矿产品能源矿产品建筑材料产品化学矿和非金属矿产品其他特种非金属矿产品矿产品分类三、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和重要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的重要手段; 促进结构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整体水平; 用循环经济模式合理确定产业链,有效利用资源; 对资源进行功能定位、优化组合,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要求(一)法规依据(二)各环节的具体要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环节其原则与要求是不同的,主要是三个环节,分别是资源开采环节、消耗环节、废物产生环节。主要应结合各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来把握:环节具体要求资源开采环节应统筹规划资源开采提高采

7、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资源消耗环节加强重点行业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强调:1. 资源开采环节应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对伴生、共生矿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应尤其注意其综合利用;对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液、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2. 资源消耗环节重点行业: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五、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表4-3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

8、价分析研究内容解释1.矿产储量和矿床地质条件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决定生产规模的依据。2.矿产地质特征分析研究矿体外部特征要素形态、产状、厚度、规模、空间位置和构造破坏等。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矿石物理化学性质、矿石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的种类及比例和分布规律等。其他标志变化规律3.地矿工作分析研究包括勘探方法、勘探手段、勘探工程量、矿体控制程度的分析研究。4.矿产储量计算分析研究包括矿体圈定原则、圈定方法、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和储量计算方法等的分析研究。注意:矿山供水、供电、自然经济条件研究及建设项目地区资源运输瓶颈制约分析是矿山开发建设的必要条件。六、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

9、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分析是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其分析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的科学性、经济发展成本和环境成本、经济性等方面。【例题3】矿产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分析,应分析论证资源利用的科学性、经济发展成本和( )等。(2008真题)A勘探方法 B储量计算 C环境成本 D环境贡献【答案】C第三节 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性分析一、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化分析(一)能源分类按照可否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注意两大类具体资源的区分。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10、。(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开采应符合规划,依据能源资源禀赋条件确定适度开采规模。利用先进的采掘技术,提高能源开发深度和回采率,力争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全球化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外相对丰富的资源条件。依据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按照循环经济的配置原则,提高综合利用能力。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例题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有( )。(2008真题)A根据能源资源禀赋条件确定适度开发规模B利用先进的采掘技术提高能源开发深度C充分利用国外相对丰富的资源条件D充分利用当地化石能源供应条件E鼓

11、励开发获利高的小型一次能源【答案】ABC(三)能源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可参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源条件评价”)(四)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分析分析项目所用能源的来源,提出能源合理利用的优化方案;列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具体措施;明确资源利用要达到的水平。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分析从能源资源的战略性地位考虑,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为重点。二、节能(一)节能的原则与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我国关于能源节约的基本大法的规定。(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了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和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指标:2010年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指标见教130表4-1。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体指标见教131表4-2)。【例题5】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要求,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效率要达到或接近()。A. 国内先进水平B. 国内领先水平C. 国际先进水平D. 国际平均水平【答案】C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