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兵、法-道兵之术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29921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术、兵、法-道兵之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术、兵、法-道兵之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术、兵、法|道兵之术 老子的思想,在先秦的社会大动荡中很快就衍射到了各个方面,并对多种治理国家的策略产生了影响。从道家本身而言,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建立在以“无”为本体的哲学理念之上,但要达成有用,无为方法很快就走向了“术”。道德经本身,就有丰富的“术”资源。老子的“术”提出了古代的动态管理思想,力争做到管理改变和情境改变的同时,同时又使“术”逐步脱离“道”的约束而不停向权术转变,由此而带来了管理中的“伪”。儒家同道家在管理上的争论,关键表现在“诚”和“诈”的矛盾上。在道家思想的流变过程中,兵家和法家推进着道家思想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老子思想含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性,因此,当兵家的战略战术显

2、示出背离“道”而自成一家的倾向时,即兵家由“孙子兵法”向“三十六计”演变时,兵家就不再含有“道法自然”的母体思维;当法家走向商鞅韩非的富国强兵道路时,也已经背弃了老子思想的基础宗旨。不过,老子的“静虚”、“道”等概念,在其它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承。无为而治和权术之治有关无为而治,除了从方法论角度考察外,还需要从管理的本体论角度加以认知。工业化以来,功利主义使大家的眼光越来越转向有用,而忽略了无用的意义。而从本体论角度看,没有没有用的衬托,有用也会黯然失色。老子对此作了独到的说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认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认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认为利,无之认为

3、用。”车轮辐条之间的“无”,成就了车轮转动之“用”;陶器中空的“无”,成就了陶器盛物之“用”;墙壁上门窗处凿开的“无”,成就了房屋的居住之“用”。所以,“有”能够带来利益,而“无”才能产生功用。现实中,伴随“有”对“无”的挤压,“无”的价值被很多人忽略。因此,参考老子的说明对“无”加以辨析,能够使管理活动中的冗余、无效等问题得到新的界定。从本体上重新给定“无”的地位,有利于在方法上正确把握无为而治的意义。根据无为而治的思绪,道家发展出了一整套“知雄守雌”的管理之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复归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知雄守雌,有两个发展方

4、向,一是动态管理,二是权术之变。现在谈动态管理的人很多,但怎样实现管理中的动态,依然需要有思想上的突破。在现实管理活动中,大家往往截取一个时空横断面来处理事务。某一产品,市场需求时时在变,然而,建立和市场改变同时的生产决议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经营者确定这种产品到底生产多少数量时,她不会也无法做到和市场需求同时改变。生产任务的设计和下达,要依据经验提供的销售量,综合原料、工时、资本、产能,一直到考虑仓储、运输等原因,把某一时间段的需求量作为一个不变量来考虑。比如,制造电视机,厂家会依据自己产品在过去每个月、每十二个月的销量,加上多种已知原因的权值,确定出一个按月或按年的生产计划。这时,她

5、尽管知道情况时时在变,但计划安排只能假定“不变”。因此,经营者在现实中是“固化”某一时段某一情境来从事管理的,变革只能间歇进行。在有关变革的论证中,往往能够看到“开启变革固化不适应再度开启”这一循环,实际上这是动态管理的静态化。正因为这种静态化,会使管理决议和情境改变并不完全吻合。当市场改变尚在决议者的预期范围内时,通常不会造成重大失误,然而,市场改变超出了决议者的预期,就有可能承受不了。因此,决议者只能拼命提升自己的预计能力,使预计尽可能同未来的情境一致。但这会给管理者带来两大难题:一是在做决议时投鼠忌器,二是难以确定固化变革的区段大小。所谓投鼠忌器,是因为任何变革全部会造成旧有东西的损害,

6、一旦这种成本超出了变革带来的收益,成本高昂的东西就变成了神庙中供奉的器物而不容变革,而何为“器”则极难确定。比如,在近代中国的变法过程中,一开始,当局把体制界定为不能变更的神器,只能学“船坚炮利”;甲午失败,不得已放开了体制改变,但不能学立宪政体;在革命压力下,不得已又开放了立宪领域,仅仅把帝制作为最终死守的底线;辛亥革命又打破了当局的这一底线,使得执政的皇族权贵不得不抱恨喊屈,感叹计划赶不上改变,认为国家管理的不确定性太大。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每次变革的适应期区段会越来越短,而这种适应期区段的变短,又会极大降低变革的收益,或快速增加变革成本,致使变革失败。对此,老子的对策有二:一是以不变应万

7、变,这就是动态管理;二是自由裁量,这就是权术之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认可情境在不停改变,放弃截取横断面式的固化思维,从哲学层面上强调时空二维的改变全部是动态不间断的,对应的管理方法,不是等到决议落后于外界改变时再进行变革,而是把决议本身置于不变的变动之中。老子说过一段大家全部了解不够的话:“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能称得上是士的人,其精微、玄妙、通达、神奇是深

8、不可识也说不出来的,勉强描述一下能够这么说:她做事犹豫不决就像冬天过河,不敢高声就像担心惊动四邻;庄重如同到别处做客,而涣散如同冰雪消释;敦厚如同原生态朴木,旷达如同原生态山谷,外人看不透她就像混浊的河水。怎样才可使混浊之水澄清?靠渐渐之静。怎样才能使静止状态改变?靠缓缓之生。守住这个“道”,就不会走到极端,不会因充盈而物极必反。因为老子看到事物的改变总是走向反面,因此她强调以“不盈”来应对事物的改变。这么,就能使自己适应多种改变。老子的这种思想,是以不求变而应变,以不求知而感知。在事物的不停改变中,她尤其反对那种主动的应对。老子反问世人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專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大家之因此内心不安,是因为大家有太多的欲望,对外界有太多的追求。能不能形神合一、守住本性?能不能抟聚柔顺,如同婴儿之躯?能不能虚心静气清除欲念,像洗涤镜子那样没有疵点?能不能不用自己的聪慧才智去治理国家?能不能用直觉感知事物,而不是以理智压抑感觉,做到雌伏而不雄起?能不能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表现为无知状态?正确回复上述问题,就能做到预防灵魂外驰,无知无欲,排除偏见而冥观事物,以无为驾驭天下,用直觉支配理智,大智若愚。如这类推,老子强调,只要自己处于一个无知无欲无求无为状态,就可适应一切外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