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029898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 古诗歌阅读(A卷)(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歌阅读(A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注陈君衡,作者友人,宋亡之后,被元朝征召至大都做官,临别之际,作者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描写送别场景,作者用雄健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气象阔大、色彩鲜明、热烈而又整肃的郊野送行图。B“宝带金章”

2、表明人物身份,同时暗示此次大都之行的缘由。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人物潇洒的风神。C下片前三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域的情景,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D全词既写眼前实景,也有想象中虚景,虚实结合,深沉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复杂情感。题作“送”之,实即留之。解析:选CC项,“这雄浑壮阔的景象与上片送别哀伤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错,应是“这阔大然而凄清的景象与上片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折尽梅花,难寄相思”,表现对友人惜别相思之情,也含不满之意。“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暗含对友人屈身仕

3、元的不满之意。“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到那边的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投老残年”表现作者对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永 遇 乐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注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

4、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濉:水名。淮:淮河。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由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词人想象了几种不同的情景,层深递进。B“美酒”三句写孙巨源起行后的情景,“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C“今朝”三句写客人捎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解析:选BB项,“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错,上阕

5、后六句仍是写孙巨源,而非写词人自己。4“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6分)答: 解析:作者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景中寓情,或是以景结情。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到含有“月”的词句,明确表现手法,描绘画面内容,再把握意境特点,分析情感内涵。参考答案:本词上阕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明月有情,衬托孙巨源的孤独。(2分)“别来三度”句到上阕末,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

6、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形象逼真,情景宛然。(2分)词人“化景物为情思”,着力刻画“月”,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1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送湖南部曲辛弃疾注部曲:部属,部下。急急符:紧急命令。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C五、六句夸

7、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解析:选CC项,五、六句是写自己,不是夸赞部属。6本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此处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诗句,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视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送君去”和“不妨”分析“送别之情”和“先人后己的情怀”。参考答案: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

8、云。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点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9分)陪段侍御登灵岩绝顶明王世贞径折全疑尽,峰回陡自开。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碧涧传僧梵,青天落酒杯。雄风别有赋,不羡楚兰台。注灵岩:又名方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楚兰台:宋玉风赋中写道: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攀登中的所见,山径曲折疑若无路,却

9、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此二句在章法上颇似陆游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碧涧传僧梵”句,是俯视。溪涧碧水潺潺,仿佛传来寺僧诵经的梵音。色彩美中交织着音乐美,野趣中交织着禅趣,令人流连忘返。C“青天落酒杯”句,借鉴了李白的“月光长照金樽里”与李贺的“一泓海水杯中泻”,且写出了新意,想象奇妙,境界更是焕然一新。D尾联以宫苑之风反衬山野之景。“不羡”二字,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解析:选DD项,“寄寓着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消极颓废思想”有误,寄寓的应是不羡宫廷之风,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8颔联“苍然万山色,忽拥岱宗来”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其妙处。(6分)答:

10、 参考答案:烘托。以苍然的“万山”作背景烘托泰山,表达诗人登临灵岩绝顶后看到的泰山雄奇壮观的景象。点面结合。“苍然”句从面上着色,“忽拥”句从点上赋形,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突出了泰山之雄奇壮观。动静结合。“苍然”句偏于静态,“忽拥”句富有动感,动静结合,生趣盎然。(答比拟、衬托也可。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归嵩山作王维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

11、原因。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解析:选B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句子是“流水如有意”。10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答: 解析:“诗中有画”是苏轼赞美王维诗歌的句子,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在赏析诗歌颈联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特别是景物的

12、色彩、线条、构图等,要能由诗句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突出诗歌的画面美。参考答案: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3分)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3分)(意思对即可)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 题。(9分)和游景叔月报三捷黄庭坚注庙谋:兵略。折箠:喻轻易取胜。黄榆:借指边塞。呼韩:匈奴单于呼韩邪,曾主动与汉交好。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将游景叔比作汉朝飞将军李广,借以表现游景叔的非凡谋略和豪壮气魄。B第二句表明战事取胜,已为“匹夫匹妇”

13、复仇,照应了题目“月报三捷”的内涵。C中间两联承接首联,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突出了将士们苦战得胜的功绩。D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表意深远,体现了格律诗结尾“合要渊永”的章法特点。解析:选CC项,中间两联没有“以铺排词句极言战斗惨烈”,没有写“苦战”,而是高歌战斗胜利。1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加以分析。(6分)答: 解析:回答问题,可以从尾联的意思入手,然后从中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愿意看到敌人像呼韩邪那样归顺朝廷,如果这样将士们即便不被封赏为万户侯也十分高兴。由此可以从诗人和将士们的角度分析表达的情感,即诗人希望能够使敌人归降,将士们为国不求回报的精神;当然,从以上两点

14、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还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参考答案:尾联写相对于获得功名利禄,取得连续胜利,将士们更希望最终获得全胜而使敌人来降;(3分)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求回报的爱国情怀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失地尽复的期盼。(3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9分)凤栖梧兰溪曹冠桂棹悠悠分浪稳。烟幂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注卷。翠竹谁家门可款?舣舟闲上斜阳岸。注晴丝:指白云。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第一句“桂棹”“分浪”表现了词人乘船泛游兰溪上,劈波斩浪的兴奋情景。B上片二、三句写山川之景,轻烟笼罩着层峦,绿水伸向天边,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