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29205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对策国内生态建筑实例摘要: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对策Abstract:the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thoughtishappeninginthiscenturyregio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globalworseningecologicalenvironmenti

2、ntheprocessofmanyscholarsandarchitectstomodernindustrialcivilizationbegandeepreflections.Thispaper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and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totheproblems,andsummarizesthedevelopmentofChinas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ideasandcountermeasures.Keywords: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prese

3、nt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TU2:A:我国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所以,作为建筑设计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继1972年斯德哥尔摩_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保护日益引起国人关注,并广泛开展环保运动,以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1994年,根据当时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提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一方面采取措施

4、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另一方面提出了以治理淮河、海河、辽河为重点工作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同年及1998年,“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分别被纳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课题项目;2000年国家出台建筑节能技术政策;xx年,_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理念;同年,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是实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这是我国首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旨在促进住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够准确,国内外对生态建筑的定义有所差异,但都是以实际自然环境为主要依据,综合生态及建筑学相关

5、理论,对建筑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协调及安排,以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但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人将生态建筑与建筑物周边绿化等同;有的则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建筑物节能;还有的认为建筑物平面保留日后重新规划就符合生态建筑要求等,这些都只认识到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不够深入。2 、忽视了农村生态建筑的研究,当前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对农村生态建筑缺乏系统且深入的研究。3 、生态建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实践不足,我国关于生态建筑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在工程实践模式以及环境效果测试分析等方面还很少涉及。二

6、、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 、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

7、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 、增

8、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

9、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 、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

10、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

11、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_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_大气污染防治澎、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澎、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方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据,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1 邹永敏.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xx,(02).2 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陕西建筑,xx,(10).3 高兴敏.生态建筑的实现形式浅谈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J.陕西建筑,xx,(10).4 李海兵.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J.建筑节能,xx,(01).5 尹亚光,王金苹.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xx,(06).6 马水灿,王静,王会玲.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J.华章,xx,(02).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