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212494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磁兼容工程应用课程报告电磁兼容现场测试中的干扰源辨识技术研究引言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广播、电视、通信、导航、雷达、遥测测控及计算机等 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以爆炸性方式增长,电磁波利用的快速扩张, 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电磁污染,带来了严重的电磁干扰。各种电磁能量通过辐射和 传导的途径,以电波、电场和电流的形式,影响着敏感电子设备,严重时甚至使 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上述情况对电子设备及系统的正常工作构成了很大的威 胁,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使之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 已成为当务之急。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是设备或

2、系 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 扰的能力。它包括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和电磁敏感度 (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两个方面。电磁兼容测试是验证电子设备电 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最终评价、解决电子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主要手段。通 过定量的测量,可以鉴别产品是否符合EMC相关标准或者规范,找出产品在 EMC方面的薄弱环节。目前很多国家和组织都制定了相关的电磁兼容标准,只有符合相关指标要求 的电子和电气产品才能进入市场。要判断某电子产品是否存在电磁兼容性问题, 就

3、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对该产品进行具体的电磁兼容测试。在目前电磁兼容测试中,针对设备或分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评价有着较 为完备的电磁兼容标准或规范体系,不仅规定了测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具体指 标要求,同时还规范了测量方案的组成和环境要求,这是其他标准或规范中所少 见的。然而针对系统测试,目前还没有详细具体的标准或规范。已经了解的标准 有美军标MIL-E-6051D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已等效成国军标GJB1389系 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又如美军标MIL-STD-1541A对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要求等。在这些标准中给出了一些应该遵从的原则,但如何将这些原则用于工 程,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虽然许多实

4、验证明了设备和分系统通过了规定标准的EMC测量,那么一 般情况下是能够保证它们组成的系统可以实现自兼容。但是目前系统集成度越来 越高,潜在的电磁干扰大大增加,另外复杂的电子系统往往具备多种工作模式, 在设备和分系统试验时很难考虑周全;且研究了整个系统的EMC试验数据, 可以成为系统对设备和分系统EMC指标验收的根据,有利于防止设备在EMC 设计中的过设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所以能够评估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最直接 和有效的方法是对系统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进行测试即电磁兼容现场测试。由于现 场测试面临着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和系统组成的多样性等束缚条件,使得现场测试 存在环境干扰严重、评估困难、结果不稳定、测

5、试数据利用率低和干扰源难确定 等一系列问题。又由于良好的干扰源定位能力能够对差异信号的辨识和故障诊断 提供依据,即提高干扰源的辨识能力对系统电磁兼容问题的评估以及电磁兼容故 障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研究电磁兼容现场测试中的干扰源辨识技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国内外发展状况国外对系统测试的研究开始的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便将系统的电磁 兼容性设计和测试验证作为大型系统研究的重点。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多 集中于军用设备和系统,美国针对系统电磁环境效应问题制订了 MIL-STD-46等 标准来规范系统的电磁环境效应设计和测试。随着民用通信设备的大量使用和外 界电磁环境的日益

6、复杂,对民用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研究随之展开。虚拟暗室 技术是目前国外应用于现场测试的一种领先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虚拟暗室测试 理论是由 Marino Jr.和 Michael A于2000年提出的。CASSPER就是一种典型 的虚拟暗室系统。CASSPER最初是为美国空军研究所定制的虚拟暗室EMI测 试系统,该系统即使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中,也能进行精确的电磁兼容测试,还能 精确定位电磁干扰源,是一个兼具远场测试和近场定位的EMI测试设备。国内对电磁兼容现场测试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有很少大学和研究所进行这方 面的研究。国内对电磁兼容的研究多集中于部件和设备的电磁兼容研究和防护研 究,电磁兼容测试主

7、要针对于设备的故障诊断测试和认证测试,对系统级的电磁 兼容测试研究较少。国内目前在系统电磁兼容研究方面有GJB1389A作为系统 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依据,但是标准中对测试方法的规定很少。目前在现场测试 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仅有一些使用CASSPER系统进行的试验及算法分 析。陈京平、刘建平等人使用CASSPER虚拟暗室系统做了一些试验,其中去 除噪声的试验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程君佳、韩朝晖等人对虚拟暗室的相关算法 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国内对于设备或系统的故障诊断多是人工干预,还无法实现 干扰源辨识的自动化。模式识别是当前科学发展中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电 磁兼容测试数据由于

8、其单一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存在处理困难、特征不明显等问 题。将模式识别的方法应用于干扰源的辨识,能够很好的解决电磁兼容数据处理 中的问题。综上所述,电磁兼容现场测试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较为崭新的研究课 题。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已经投入实用,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国内目前还 处于起步阶段,迫切的需要对现场测试技术进行研究和提高。电磁兼容现场测试分析及测试方法研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也日益突 出,为了掌握和提高这些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它们进行 电磁兼容测试。现场系统电磁兼容测试作为最能反映系统真实任务执行能力的电 磁兼容测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9、用。在电磁兼容测试中,场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原因是场地的差 异,即空间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的反射影响和接收点不同,造成相互叠加的场强 不一致。早期的CISPR标准要求电磁兼容测试应该在开阔测试场地(OATS)中进 行。开阔试验场的基本结构应是周围空旷,无反射物体,地面为平坦而导电率均 匀的金属接地表面。场地按椭圆形设计,场地长度不小于椭圆焦点之间距离的2 倍,宽度不小于椭圆焦点之间距离的1.73倍,具体尺寸的大小一般视测试频率 下限的波长而定。实际电磁辐射干扰测试时,EUT和接收天线分别置于椭圆场 地的两个焦点位置。考虑到开阔试验场及屏蔽暗室的建造成本和环境的限值,国 内外电磁兼容标

10、准将EUT到接收天线的距离定为3m和10m,俗称3m法和 10m法。如要满足3m法测量,场地长度不小于6m距离,宽度不小于5.2m距 离;如要满足10m法测量,场地长度不小于20m距离,宽度不小于17.3m距 离。开阔试验场的要求也给其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开阔测试场 地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测试场地,很难寻觅,一般在远离城市的农村或山区才能找 到合适的场地,因此交通大都不便,测试设备和样机在运输途中易遭破坏。其次, 当用开阔测试场地进行辐射敏感度试验时,由于需要建立人为的电磁场,可能会 干扰周围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妨碍通信或广播电台,影响频谱划分,而且采用 开阔测试场地进行试验往往受到

11、气候等天气条件的限制。电波暗室的出现,为电 磁兼容试验提供了一个无外界干扰、无向外泄漏、无反射回波的电磁波自由传播 空间,不仅能替代开阔场的大量试验内容,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和弥补了开阔场 试验的不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标准测试在针对部件级或者设备级的电磁兼容测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 势,但是在反映任务系统的系统性能方面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标准实验室的测试是针对单个设备的测试,无法体现上装环境下成组设 备工作时的成组特性。2)标准实验室内的测试由于空间及连接限制,无法体现设备的实际工作模 式。3)标准实验室中电源采用LISN供电,LISN的阻抗为50欧姆标准阻 抗,能够与设备实

12、现较好的阻抗匹配,无法体现上装环境下设备实际的阻抗特性。综上所述,标准实验室测试特点表明标准实验室环境下的测试是一种理想条 件下的测试,能够反映单个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但是无法反映上装系统的实际 电磁兼容性能。目前实验室标准测试还无法满足系统上装条件下的电磁兼容测试 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基于任务剖面的电磁兼容系统现场测试研究,为大型复杂系 统的电磁兼容分析、设计和整改提供支持。现场测试由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处理技术和后期整改组成。测试方法包括微 弱信号的测试方法和近场抗饱和测试方法。测试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技术和 干扰源辨识技术。现场测试的方案如下图。现场抗饱和 测试图1现场测试整体方案在现场测

13、试时,经常会遇到大信号的测量。这时需要兼顾大小信号的测量又 需要防止仪器的饱和,建议选用尽可能小的内置衰减器的衰减量而使用外置带通 /带阻滤波器,滤波器的损耗可在自动测试软件中补偿。以下方法能提高频谱仪测量微小信号的能力:1)减小频谱仪分辨率带宽;2)减小射频衰减器的衰减3)减小频谱仪视频带宽4)使用前置放大器在测试过程中可以使用衰减器防止接收到大功率的信号使得频谱仪混频器 饱和,给测试带来误差。但是使用了宽带的衰减器引起的问题是:衰减器不仅将 大信号进行了衰减,小信号也被衰减以至于小信号可能被噪声淹没。为了解决该 问题,在测试过程中使用中心频率可调的带通或带阻滤波器,该滤波器的功能就 是实现

14、EMC接收机的前端预选器的功能,使用该滤波器可以防止大功率信号 进入频谱仪,只要在测试过程中将带阻滤波器的中心频率调节到电台的发射频率 即可。近场抗饱和测试的测试示意图如图2所示。测试中的接收端使用了带通/带 阻滤波器和宽带衰减器。在进行宽带测试时使用宽带衰减器;在进行电台基波特 性测试时使用带阻滤波器;在进行电台谐波测试时使用带通滤波器。图2抗饱和辐射发射特性测试示意图干扰源辨识方案设计随着现代通信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通信系统正在向集 成化、多任务化、微型化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或系统以及其他的电子、电 气设备越来越密集导致的系统内电磁环境及其复杂,高密度、宽频谱的电磁信

15、号充满整个空间,使电子通信系统受到了严重的考验,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 以车载通信系统举例来说,由于车辆的车内、车顶空间都非常狭小,在这样狭小 的空间内安装了多部不同频带及功能的电台、计算机、数字化车通等各种数字化 设备,存在着多种导致系统电磁兼容(EMC)性能恶化的因素。如何解决在复 杂的大型电子通信系统中电磁兼容问题是目前业界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当前科学发展中的一门前沿科学,也是一门 典型的交叉科学,它的发展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传感技术、信息论、语言 学等科学的研究水平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所谓模式识别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 或属性,利用

16、计算机为中心的机器系统运用一定的分析算法认定它的类别,系统 应使分类识别的结果尽可能地符合真实。模式识别的过程是由数据空间经特征空间到类别空间的映射,主要过程可以 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及模式分类等四个部分。模式 识别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图3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目前主流的技术是: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方法、 神经网络方法、人工智能方法,本文选择使用统计模式识别的方法。基本思想是 先建立关键设备的模板数据库,然后将受扰设备端的测试结果作为待辨识数据, 将其通过干扰源辨识算法和模板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最后辨识出干扰源。干扰 源辨识算法如下图所示。三三三三三测试数据模板数据库- - 一-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特征分类特征提取(峰值、包络、谐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