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020860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实习调查研究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大学城一中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调查研究报告学 院_文学院_ 专 业_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 号_ 姓 名_ 杨欢_实习学校_ 大学城一中_ 指导教师_ 李波_通过在校的学习,我来到大学城一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活动,随着各项实习任务接近尾声,我从实践教学锻炼中对教育工作得到了深刻结识,对以后进入教师岗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践专业课的教育实习和班主任的工作实习过程中,我逐渐提高了对教育的结识,并结合实习结识开展教育实习调查。调研内容涉及中学教学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性和心理特性总结课堂提问艺术,并针对中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提出优化学习方案等。调研报告具体内容如下:一、调研目的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2

2、、讨论与分析语文课堂提问方法与效果;3、分析学生接受情况二、调核对象及其方式 本次调查针对性强,明确调核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勤奋,具有巨大潜力。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开展调查活动。三、调查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刚升入初二年级学习,学生学习情况差异很大,如何快速适应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成绩,学生还需经很长的摸索过程来发展与提高。现就语文课堂提问调查情况做以下论述: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常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提问的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规定学生答得好,老师一方面要

3、问得好,那么如何才干更好地掌握提问的艺术呢?以下则从前提、原则、误区、措施和意义五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一、明确提问的前提与原则在正式设计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前提与原则,不凭空提问。(一)前提1、从共性阶段出发: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性学生的年龄特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性”。所以针对小学、初中、高中这种不同阶段的学生,就应当设立不同的适应性和提问方向。例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少年期,思维上重要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处在该阶段的学生就要善于将感性与理性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尊重学生独立思维

4、能力,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2、从个性区别出发:要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不同于别人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涉及:性别差异、智力水平差异、非智力水平差异等。这些差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设立课堂提问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设问。当然,要了解这种差异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在不断的问答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争取熟悉和了解班级每个同学的差异限度和区别特点。同时转变观念、提高结识,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重要目的。(二)原则1提问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根据一

5、定的教学目的规定,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立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背影中对“爸爸的背影”提问的类似问题,就规定还原场景,设身处地体味当中情感。如提问:第四段中描写的“时年我已20岁”,为什么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自己送我去呢?问题的目的指向父亲,所谓可以考虑是由于父亲颓唐的亏欠;父母对儿女的爱,付出的心甘情愿。2、提问要有清楚性和概括性规定清楚、具体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提问。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灵魂有颜色么?作者问什么用紫色形容大堰河的灵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贯彻到具体颜色上进行提问。此外问题尽也许地有概括性,如三句

6、话提问:这是一篇这篇文章好在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以贴近学生生活为中心。又如:你更喜欢为什么,例我的四季你更喜欢作者描写的哪个季节,为什么?3、提问要有连环性和生成性设立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一项任务中至少有一个问题。同时考虑学生智力,按照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随学生的回答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引发思考和对话。牵动整体、部分、综合、侧面的理解。又如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哪些部分让你感受到了这个好”,串联起对全篇文意的理解。从整体阅读角度和学生参与上入手,以一个主话题为主,牵一发而动全身。4、问

7、题要有思考性和可供思考的时间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让学生开动脑袋,运用思维实践来生成答案。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旨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尚有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时空,促使学生“想”问。供思考的问题如:故乡中对“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句与“希望”的联系。5、问题要有参与性和集体性提问要鼓励全体参与,而不是和个别学生的探讨,要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这点教师站的位置也有很大关系,要考虑问问题时是朝向具体回答的学生还是朝向的整个班集体。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一个情景,为什么,谈谈你们的想法?6、提问要有自主性和互动性提问不单单只是老师的事,也是学生主

8、体的权利,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并且尝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形成互动。例如在石壕吏中对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的解读中,有老师问“这个独表达了谁如何的状态与情感”时?重要针对的是诗中的作者,而同学们就积极提出“独字是否也表达了老翁的情感?”这样的积极性提问。二、了解提问的多重潜在误区我们知道在当今的课堂中,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否认了,转而代之的是问答式、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性教法。然而随着着新教法的融合,新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比如问答式教法中:“有的教师该问的和不该问的都问;需要学生作答的和不需要学生作答的都问;学生能回答的和不能回答的都问;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都问”。于是课堂

9、上久出现这样了一种反差性极为明显的现象:教师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台下的学生目光呆滞、一言不发。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问、毫无所得。具体来说,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重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准备局限性,脱离文本新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多少会有准备局限性或脱离文本的现象,容易抓住课文中自己感爱好的一点来提问,然后展开讨论,阐发、拓展,却不知文本已被远远地抛在背后。这是我们作为新老师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准备局限性重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例如习惯性提问“对不对”等,形同口头禅,发问过多,而收效甚少。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这样的问

10、题学生只能启而不发。最后,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总是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让学生生厌,自己也会觉得单一反复。脱离文本则如我与地坛一课,老师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第一部分的重要内容,然后提问:在作者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请问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命?我们作为正常人,应当有如何的生活态度?并让学生讨论结束后,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保尔柯察金等。我们可以看到这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生命”展开了,师生也都动起来了,学生也似乎都能谈点自己的见解。可转过头来的时候,文本被抛弃到千里之外了。导致

11、我们最终无法和文章进行对话,也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身临其境地去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二)问题肤浅,提问简朴这种误区重要表现为问题的肤浅,追求表面化的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似热热闹闹,而内在却华而不实。例如有些老师总是提问是什么?文中有几处?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提,但是却不能作为引领全篇的问题。以及“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认为是牵引着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实际却是毫无价值,由于它们既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也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课。有老师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作品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事?请你们谈谈她们的吃住生活如何?苏艾

12、对画家琼珊有哪些举动?贝尔门给你的最初印象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逐条的回答,然后再由教师归纳主题、课外拓展,最后全文讲授结束。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看似热闹,但事实上都非常简朴,学生只需在课文内搜寻一下,答案立马出现,并且准确率极高。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没有争议和讨论,也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更说不上美感与激发力的培养了。因此,这种虚假性提问其实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发明性思维,是课堂提问最普遍的误区之一。(三)预设答案,框定范围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中,上课就是亦步亦趋地执行教案中所写的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绪,而学生就是机械化配合和回应的对象。他们用预设的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框定思考的范围。 例如故

13、乡一课,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闰土是小偷还是杨二嫂”于是学生们都议论开了,有的说是杨二嫂,由于闰土既然已经拣了那么多东西了,再挑几个碗碟也是会被允许的;有的说是闰土,由于母亲对“我”说将不必要搬走的东西送给闰土,让闰土自己去拣择,恰恰是在她让闰土“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后”,这也就是说,闰土完全也许在不知道自己可以挑拣东西的情况下趁炒饭之机藏碗碟。但是虽然老师提出了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却又认为答案是唯一拟定的,即杨二嫂才是小偷。老师归纳说:硬是把罪名加在闰土身上便要破坏了这篇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下面同学则一片安静与迷茫,有的脸上还带着疑问。像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它的目的就是为了

14、发散学生思维,而不是这样一种“请君入瓮”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时不仅不能让学生理解标准的答案的核心内涵。甚至会将学生刚刚冒出的思维火花掐灭,导致问题的封闭和狭窄。 (四)忽视思考,打破平等这种误区体现在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规定立刻作答。这样的训练只会压抑学生思维;同时有时候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例如只顾优生,忽略差生,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破坏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以及一些处罚性的提问。如教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则忽然发问,借机整治。这种提问有时候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但长期如此则会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一些提问的误区,是我们要避免和纠正的。

15、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呢?三、掌握提问的措施和技巧(一)基本提问方法 在准备提问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1、 追问式提问用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回到原文进行思考和层层地理解。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有老师为了介绍荔枝生态特性顺序所采用的追问式提问:(1)作者在介绍荔枝时,为什么先写壳再写肉后写膜和核呢?作品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是夏瑜还是康大叔?(2)康大叔是什么人?为什么人们都对他恭恭敬敬?文中黑衣人和他是否是一个人?(3)夏四奶奶既感到儿子是“冤枉”的,为什么上坟时又感到“羞愧”和“踌躇”?她的政治态度究竟如何?(4)小说为什么以“药”为题?“华”、“夏”两家的姓氏有何含义?这几个问题是课文要解决的重难点,这种提问即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2、生疑式提问有时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一扫而过,把握不到文章的妙处和中心,理解自然就肤浅了。生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学习时,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生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孔乙己教学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