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18685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胡同文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胡同文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胡同文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胡同文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同文化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要点。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感情。重点难点: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问同学)你们到过北京吗?北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走访过北京的胡同吗?你对北京的胡同有什么样的印象?(没有,看几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回答。)这是我们同学们对北京胡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样作为我们扬州人,而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作者汪曾祺是怎么看北京的胡同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来了解一下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标记疑点(二)归结胡同特点首先

2、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段落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齐答:课文第一到第四段。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请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北京胡同的?反映了其什么特点?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回答需先读出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再说明其特点。(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通俗的比喻)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走向是正的(走向)(2)东单三条,皮库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宝(大哑巴)胡同 高义伯(狗尾巴),小羊宜宾胡同 名字很奇怪(名称)(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胡同真多啊(数量)(4)离闹市很近 没有车水马龙,总是

3、安安静静的。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短笛更加安静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胡同真静啊(环境)(回答很好,这四个方面分别安排在四个自然段中,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个自然段进行概括。)(板书)走向正胡同的特点: 名称奇 数目多 环境静 小结: 这就是胡同的特点,北京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二)朗读课文,归结居民特点俗话说,环境影响着人。胡同如此,胡同内的北京人的生活又怎样呢?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1、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后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点生朗读,读后问)(1)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

4、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特点?封闭。这“封闭”怎么讲?(同学们小声讨论)。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阅读课文。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2)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提示: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提示: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3)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

5、往?提示: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提示: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4)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2、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提示: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2)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且慢,你们不

6、要平平淡淡说出来,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先同位的同学彼此对读练习,读后,我们请一位同学表演。 (试读后点生朗读)(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朗读能够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一段是比较口语化的,仿佛街坊邻里拉家常。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谁再来试一下?(点生朗读。需读出了满足的情调。)(3)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大白菜。那么北京的大白菜文化表达了北京人怎样的心态?A、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

7、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B、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3、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

8、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 (1)看看912段中还反映了北京人什么性格特征?A、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9段) B、还有是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1012段) (2)有没有相应的例子了?有。A、第9段,学生运动是闹学生,示威游行是过学生。闹有胡闹、瞎闹的意思;过则暗示毫无作用。B、第1012段举了两个例子,反复读,细细品味。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可表演(教师可在表演结束后(抢过话头)插入话语:能忍就忍吧!并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在省略号处再补足一句有吃的就行 );北京人真能忍耐。还有更精彩的。表现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让生回答

9、)提示:“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你看那小姑娘对小伙子无可奈何。怎么办?不活了,跳楼?不行。权当一回儿子打老子吧!充分表现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小结:(详见以下投影(板书)安土重迁,不愿搬家封闭胡同居民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保守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忍耐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4、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呢?小的方面看是胡同这一居住环境本身对北京人的影响;大的方面看,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

10、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了。 第三课时(总第3课时)(三)朗读课文,归结胡同文化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及其居民的性格特点,却始终未提文化,这似乎与文题“胡同文化”不相符呀!这是不是走题了呢?那“文化”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查字典)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文中的“胡同”算不算是一种文化呢?(算)既然胡同算一种文化,那么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思想呢?(算)你是怎么知道的?文中有没有相关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一段)(事实上我们把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

11、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称之为文化。例如,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自然这北京人的思想也算是一种文化了。)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第五段)小结:综合上述,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第四课时(总第4课时)(四)朗读课文,归结作者态度本来文章写到这个地方应该结束了,可作者还在往下写,到底写了什么呢?齐读最后三个小节。1、原来是写了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命运,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胡同文化的命运又怎样?“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2、从

12、什么地方看出北京的胡同的衰败、没落?你对于“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又是怎么理解。(读)原先“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作者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3、作者对这样没落的胡同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如何呢?伤感、怀旧、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是的,作者对此表现出了一种伤感、怀旧的感情,说明作者对此还有一丝留恋,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作者还留恋什么呢?作者“留恋”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学生答),(以下为教师说)因为作者一生都对此怀有深情,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作者

13、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构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在感情上作者还是有一些留恋的,最终只得:再见吧,胡同!(五)结束语一

14、句话饱含有多么复杂的感情啊!一种伤感,一种留恋,一份无可奈何再见吧,胡同!三、迁移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北京城像一块 大豆腐 它距离闹市区很近, 打 个酱油, 约 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 摞 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 喧闹 (喧闹,吵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小结语言特点:有的朴实有的典雅 四、课后作业1、积累词语,并完成相关习题。储存 安土重(zhng)迁喧闹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纪逆来顺受 烦躁 熬白菜凭吊 衰草 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没(m)落 虾(h)蟆陵低佪(hui) 2、学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真实地考察一下咱们公中,写一写“公中校园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等)。一周以后我们集体交流。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北京城像一块 大豆腐 它距离闹市区很近, 打 个酱油, 约 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 摞 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 喧闹 (喧闹,吵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4、教材第6页第二题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