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17266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4.1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课教案 +导学案 第 24.1 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 中。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课 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 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

2、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 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759 年当时关中闹饥荒,民不聊 生。这一年秋天,杜甫弃官到了秦州而后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 助在成都郊区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 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四、整体感知1、解题(课件显示)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 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3、理解诗歌大意五、研读赏析(一)、赏析第一诗节1、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 等词语,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 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5、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

4、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6、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 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 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 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 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 的野茅草。(二)、赏析第二诗节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 抱走

5、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 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2、群童为何抱茅?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 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 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 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 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

6、叹息。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5、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三)赏析第三诗节过渡: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 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1、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板书)。2、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 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 钱买

7、,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 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3、“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 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 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 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 么样的心理活动?5、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四)赏析第四诗节1、面对这重重的不

8、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 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 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 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 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 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3、

9、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 哪一句?(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4、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 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 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 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

10、在。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 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 定会感到欣慰了。(PPT):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六、拓展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 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 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七、作业假如杜

11、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 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八、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秋风破屋痛惜 群童抱茅痛心 夜雨湿屋痛苦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八 年 级 语 文 导 学 案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日期上课日期上 课 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具准备教法学法1.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2. 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掌握重点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最后一段的抒情语言,感受诗人推己

12、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多媒体课件诵读法、探讨法、质疑法导学过程自 主 空 间一、阅读课文,自学质疑:1. 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走进作品:(1)杜甫(712770):字 ,河南巩县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 诗人。杜甫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题材,对比较广阔的社会 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善于捕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 借以抒写内心比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属于 者。(2)歌, 的诗,古代 的一种体裁。查阅资料,了解并 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2借助字典,读准字音:风怒号 挂罥 沉塘坳 倚杖 布衾 大庇 三重茅 飘转 见此屋 俄顷 丧乱 突兀 3. 反复朗读,理解词义:

13、卷我屋上三重茅: 唇焦口燥呼不得: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4. 借助注释,试译句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 6. 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发现:。二、互动探究,交流展示:1. 组内互动探究并展示:阅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并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接力赛”。 2. 组际互动探究并展示:(1)本诗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 的情感,而是寓情于客观描写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

14、诗人怎样 的感情?(通过朗读、品味 13 自然段关键字、词、句来感悟。)(2)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理想与愿望?(朗读、 品味第 4 自然段语句)诗人的思想可贵在哪里?(联系全文思考)(3)我的问题我做主:三、迁移运用,快乐积累:杜甫还在哪些诗词里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你还知道其他的“古仁人” 也和杜甫一样的胸怀天下吗?你曾有过如此令人敬佩的切身体会吗?四、达标检测: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B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C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 谨,层次井然。例如:“怒号”:用拟人手法极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 象生动且有力度。D 全诗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 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2. 背诵诗歌:诗的最后一段,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仁人之心”。背诵时 要注意体会诗人的这种情感。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