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教-学-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0169722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的-传-递》-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的-传-递》-教-学-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材分析课 题: 传热比赛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单元地位:传热比赛一课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问题,从而领悟到物质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状态。传热比赛是研究热传递的第一种方式“热传导”。主要内容:1、 让学生知道热会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会从一个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2、 让学生知道热在不同材料的物体中传热的速度是不同的,从而理解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概念,知道生活当中常用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

2、。3、能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当中的现象与实际问题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生活中传热的一些概念虽然不清,但是学生对传热有一定的感悟。可以通过小实验进行感悟、理解概念。 学生对选择材料进行对比实验设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当中要有适当的提示与引导。学生对于热传导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是有一定困难的,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其直观化。设计理念以问题为主线,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化成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通过展示评研、巩固达标等途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1、 能够设计实验方案。能按方案进行实验、并记

3、录实验现象与数据,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结论并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能理解热传导及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3、能利用保温和散热等热传递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学习重点探究不同的物质传热速度是不同的;运用热传导的知识解释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不同物质传热速度是不同的。教学准备1、演示实验材料2、分组实验材料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三个阶段学习内容教师行为期望学生行为自主学习阶段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同学们在家中都都做了热传导的小实验,谁来说一说热是怎样在物体当中传导的?学生回答:热会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

4、会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同学们再来想一想、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与慢是否相同?同学的回答是不一样的,那么谁说的对我们还是利用实验来回答吧。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包括选择材料;实验方法与步骤;预测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二、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小组成员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之间先不要相互打扰,不会的地方先放一放或问老师。1、课前活动反馈,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2、对探究实验方案的制做进行提示与引导。3、进行个另指导。班级巡视进行个另指导。能说出热是怎样传导的能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合作交流阶段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究。1、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并相互纠错、补充与完善

5、。形成小组的共同实验方案。(不要重复交流,重在补充与完善) 预计一种方案如下:(1)、选择材料:A、形状相同、大小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小金属棒、小塑料棒、小木棒。钟表B、一瓶开水,烧怀一个。C、凡士林、小豆豆。(2)、实验方法步骤:A、用凡士林将小豆豆分别沾在小金属棒、小塑料棒、小木棒上。要求每个棒上的小豆豆到小棒一端的距离保持相同。B、向烧怀中倒入多半开水。C、把沾有凡士林和小豆豆的金属棒、塑料棒、木棒放在开水中。开水不能没过小豆豆。记时开始。 (3)、预测现象与结论:三个棒上小豆豆掉下的时间是不同的。 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如小豆豆距棒的一端都是几厘米,小豆

6、豆在三个小棒上掉下的时间分别是多少等3、小组成员根据实验目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实验结论。即“不同物质的传热速度是不同的。像金属这种类型的物质传热速度较快,像塑料、木头这类物质传热速度较慢”。四、合作展示、评研升华。(1)、各小组展示的具体内容有:小组选用哪些仪器与材料;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与数据;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独到的见解或疑惑之处等(2)学生在展示时可能在如下方面出错,需师生研评。 选择材料时会出现材料大小、形状没有保持相同。如用铝汤匙、木快子、塑料尺子。 在进行实验时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没有同时放在热水中。 小豆豆所处的高度不等或者过高,导致实验

7、用时太长。 (3)对比实验的基本要领没有掌握。即保证材料这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全部保持相同。 在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只是这三个物体材质不同的条件下,哪个物体上的小豆豆呆的时间长,这个物体传热速度就慢,小豆豆在物体上呆的时间短,这个物体传热速度就越快。启发学生把话说完整。(4)、老师总结归纳: 热在物体当中是怎样传导的? 不同物质热速度怎样?哪些实验可以证明?什么叫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生活当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知识。(这一小节也可用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来代替) 进入小组内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做为小组成员之一进行实验。教师对个人、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给以评价,从主观态度、知识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模

8、糊的认识给予澄清,对独特见解给予表扬、激励,对存在引深研究空间进行拓展研究。,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老师问达成共识,形成小组的最佳实验方案。按实验步骤进行有序实验说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对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纠错补充。学生答巩固达标阶段五、巩固达标、拓展应用一、 填空:1、热会从一个物体传到 ;2、热会从一个物体的 传到 。二、选择填空:在下列物体中热的良导体有( ),热的不良导体有( )A铁板面B海绵人物C塑料 D瓷砖 E铝勺子 F水 G木头三、 说一说下列生活用品在制做时选择材料的道理。1、 炒菜勺子把手为什么用木头或塑料制做?2、暖气管子为什么都用

9、铁或铝来制做?3、在农村夏天卖冰棍的为什么用泡沫塑料做外包装?学生自主完上面练习题后,前两道路大题自主对照答案纠错。三大题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老师出示几种生活用具的图片、或课件,如铝锅、平锈钢勺子、不锈钢铲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各部分都是用什么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巡回指导给出答案纠错、评价、总结。师生互研放幻灯片前两道大题不出错。师生互研板书设计传热比赛热会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热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不同材料物体传热的速度是不同的。热的良导体:铁、铝等到金属。热的不良导体:海棉、木头等。热传导在生活中应用。课后反思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热单元的

10、内容属于物质世界领域,能量表现形式部分“热现象”内容,课标中能量的表现形式所涉及的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教材中已经安排了声(四上)、电(四下)、光(五上)的内容,这些能量的表现形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学生在认识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电荷的流动这些内容时经历了丰富的探究活动,使用了丰富的实验方法来感知这些不容易被观察到的对象,这些经历如何帮助学生来学习有关热的内容,是确立本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一个主要依据。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

11、缩现象。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

12、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关于“热传导”的,学

13、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 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4、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