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 新理念按照新课程理念,新课堂是培育幼苗的雨露,是放飞学生个性的蓝天,是创 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基地,是学生无拘无束、快乐无穷的乐园一、学生是可燃的“火把”,而不是只用来接受的“容器”新课堂改变传统课堂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及方法单一的弊端,变只注重灌输 的状态为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教师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需 求,尊重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感知、理解、改造和重组;教师承认学生 的差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兴趣、不同认知能力、不同经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学成为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 乐的传递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充满智慧,学生充满激情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配角”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一 种“要我学”的苦涩,而没有一点“我要学”的欢乐新课堂就是要打破束缚儿童手 脚与思维的“条条”和“框框”,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 自由表现的机会,不对其独特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鼓励其发表自己的见解,给 他们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尊 重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珍视个性化解读,给学生选择的权力,放 飞他们的个性;不牵着学生走,给其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自主学习。
真正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学生“发现”为主, 不“代替”学生;以“鼓励”学生为主,不“钳制”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师生与教材的自然沟通三、课堂上应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而不只是教师的表演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 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 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新课堂就是要看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 状态及学生的体验和达成状态;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不是教 师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景教师在课 堂组织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既有讨论、交流,还有充分的合作课堂上出现的不 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饱满热情四、教学重心是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结果的给予,更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 程,在启发、点拨、帮助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不断地给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 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尽可能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 间及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达到:能从不同角 度、不同思路进行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以活动为中心、探究为核 心、过程为重心,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回顾 反思中提出继续探究的问题;能在信息共享、智力互补的交往互动中进行合作学 习;能勇于突破教材,进行多渠道积累的组块学习;能勇于突破课堂,进行多方 面尝试的课外学习;能勇于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角度求知的跨领域的开放性学 习;能在同中求异、正中求反、无疑处生疑中进行创新性学习,真正获得终身学 习与发展的能力。
五、知识的策动源是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书本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经验总结,不可避免地带有历 史的局限性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抽象文字堆砌起来 的世界,它缺乏色彩,缺乏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 生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以一种活生生、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迎面而来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既是科学的基础,也是科学的意义之源 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课堂教学也必须回归儿童的生活新课堂要求教师赋材 料以生命的活力,给知识以生命,使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教学活化, 激活“死”的教材知识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 中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知识把教材处理、延伸、沟通到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 拉近科学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距离,保持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实践 和生活成为学生发展活的源头六、知识巩固是灵活训练,而不是机械训练传统课堂仅仅追求训练量的多少,追求标准答案新课堂却要求在对学生的 训练上应充分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训练的形式上 采用文字式、口头式、操作式、实物式、图片式等多样形式;在训练内容上突出 开放性和探究性;在训练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训练难度上从基本练习、 巩固练习、减缓坡度、发展深化等角度体现其层次性,使其富有弹性,让学生有 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突破的机会和过程;在评判上注重过程性和激励性,考虑 如何才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题源上多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题目, 学生间相互设计题目,学生给教师设计题目;在训练操作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双眼、 双手,使其动脑思考,动口表述,把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实验等多 器官训练融为一体。
七、课堂是学科知识之“林”,而不是一门课程的“独木”传统课堂往往只注重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上各科孤军奋战,忽视了不同学科 之间的联系与渗透,人为地将学科间的知识割裂新课堂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性,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仅是源于教材,还应高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应 充分揭示知识间的先后相随、左右相连的关系,发现“联系点”;还应注重多层次、 多角度、多方位、跨学科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从纵横去归纳、综合、理清基本 线索,交错构成知识网络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 个单打一、独立门户的单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打破门户界线、充分挖掘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将其有机地联系、渗透、辐射和整合的创造者八、课堂评价功能是“泵”的驱动力,而不是“筛子”过去的课堂教学是纯以升学为目标的“精英”教育,用考试作为评价的单一手 段,以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 用唯一的分数来鉴别学生的优劣新课堂却是要变“精英”教育为“群英”教育,强 调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强化等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找到自 己,赏识自己,并在赞赏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进步的方向,从而切实促进学生提高 自我,调节自我,完整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 不再担心教师的指责,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得到肯定,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想象力得到倍加呵护考试在这里变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一种愉 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