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0160091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 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1 、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夏、商、西周三代时期;春 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 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 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

2、;历代总结生产 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G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

3、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3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 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

4、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 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 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B春

5、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 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 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 贸易往来;D、隋唐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

6、、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 现、胡商等;E、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 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 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但到清朝以后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城市的发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C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 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C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7、: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中期后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 明朝:一条鞭法。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 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移民屯田。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官营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 尺S策。3、 重农抑商政策

8、:表现: 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认识: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 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 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

9、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 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奴隶社会: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是其典型特征。2、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 民土地私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 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 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

10、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 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 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 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 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

11、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亩:公元前 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质也是承 认土地私有。 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 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

12、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 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 步。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 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纳税。 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 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 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

13、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 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 点。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 和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封 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 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到唐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宋元明清时期,南方 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2、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北方农

15、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 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海上交通便利。4、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 影响。联系点拨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1、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某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从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一一政策调整、科技(生产力)进步和人民的 辛勤劳动来思考,其次则应根据上述诸要素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相关因素。2、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应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五个方面 进行概括。其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 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则应抓住 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冶铸业等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部门,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分工 更细、品种增多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