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16004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6“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 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 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 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 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 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 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 10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粮食

2、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国务 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启动实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 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 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以七大农作物为对象,围绕种质创 新、育种新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科技创新链条,重点 突破基因挖掘、品种设计和种子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获得具有 育种利用价值和知识产权的重大新基因,创制优异新种质,形成 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效率提高50%,培育 重大新品种并推广应用,推动良种对增产的贡献

3、率由43%提高到 50%。专项依据总体目标部署五大任务,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 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 选育、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围绕种业科技创新链条系统设计并 分解为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主要农作 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及强优势 杂交种创制、主要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主要农作物染色体细胞 工程、主要农作物诱变育种、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玉 米抗逆高产环境友好新品种培育小、麦优质节水高产新品种培育、 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油菜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新品种

4、 培育、棉花优质高产适于机械化新品种培育、蔬菜优质多抗适应 性强新品种培育、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 要农作物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主要农作物种子分子指纹检测技 术研究与应用等40 余个项目。根据试点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农作物育种创新链条的特点 和育种规律,2016年度首批指南发布三个方向任务共15个项目, 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任务方向的“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 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和“主要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 新利用”等2个项目;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任务方向的“主 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主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5、、主要农作 物抗病虫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主要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性 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形成与利用机理、水稻 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等 8 个项目;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任务方向的“主要农作物杂种优 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主要农作物染色体细胞工程育种和 主要农作物诱变育种”等5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6年1月 1 日-2020年12月31 日。1. 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1.1 主要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研究内容:研究水稻、小麦、玉米初筛特异种质和应用核心 种质

6、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重点开展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 养分高效、适于机械化等性状的多年多点表型精准鉴定,以及全 基因组水平基因型鉴定,建立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研究优异种 质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建立种质资源高效创新技术体系,创制携带地方品种和近缘种优异特性、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新种质, 并提供育种利用;开展种质资源国际合作研究。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成8000 份水稻、小麦、玉米种 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和基因型鉴定,筛选遗传背景清楚的优异种 质800份;创制优异远缘杂交中间材料700份、有育种利用价值 的地方品种纯系和导入系1500 份,创新目标性状突出且综合性 状较好的优异种质300份,其中

7、50 份创新种质得到育种利用。 【预期性指标】建立规模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体系,研制种 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规范3 套;引进交流种质资源;申请或获得 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及发明专利50 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15 篇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1.2 主要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研究内容:研究大豆、油菜、棉花和蔬菜初筛特异种质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表型和基因型特点,重点开展产量、品质、抗病虫、 抗逆等育种性状的多年多点表型精准鉴定,以及全基因组水平基 因型鉴定;建立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研究优异种质重要性状的 遗传规律,创制携带野生近缘种和地方品种优异特性并具有育种

8、 利用价值的新种质,并提供利用;开展种质资源国际合作研究。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完成7000份大豆、油菜、棉花和 蔬菜种质资源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和基因型鉴定,筛选遗传背 景清楚的优异种质600份;创制经分子鉴定确证的优异远缘育种 杂交中间材料500份,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地方品种纯系和导 入系1200份,创新目标性状突出且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500 份,其中100份创新种质得到育种利用【。预期性指标】建立规模 化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体系,研制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技术规范 6 套以上;引进交流种质资源;申请或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及 发明专利5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以上。支持年限:2

9、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 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2.1 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研究内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和蔬 菜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异和演化研究,分析野生近缘种和栽 培种的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从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到 现代品种演变过程中的选择信号,鉴定驯化与改良过程中受选择 的基因组区段、单倍型和基因及其功能;研究重要性状关键基因 组区段、单倍型和基因的演化规律,挖掘有利等位基因,明确其 遗传效应;解析主要农作物骨干亲本、主栽品种与优异种质资源 的遗传组成与典型性状的关系,阐明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水稻、小麦、玉

10、米、大豆、棉 花、油菜和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30 个以上重要性状形成 和演化规律,确定80个以上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关键基因组区段, 发掘优异单倍型和等位基因200个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 篇以上。【预期性指标】建立预测和筛选未来骨干亲本和主栽品种的技术体系,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40项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2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内容:应用遗传学、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源-库 -流、株型、衰老、营养器官、产量构成因素、光能有效利用等性 状的基因及调控元件,解析其功能及调控网络,阐明产量性状形 成的分子基础;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产量性状优

11、异等位基因, 并应用于育种。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分 子机理和遗传调控网络;克隆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产量性状基因 40 个以上,其中单个基因在当前主栽品种的背景下提高产量5% 以上的基因5个;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 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 50 项以上;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产量性 状优异等位基因40 个以上,并应用于育种;创制高产新材料10份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3 主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内容:应用遗传学、组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 克隆主要农作物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健康功能品质 等性

12、状的基因及调控元件,明确其对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解析 其功能及调控网络,阐明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发掘有育种 利用价值的品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并应用于育种。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主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形成的分 子机理和遗传调控网络;克隆调控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 质和健康功能品质等性状且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基因40 个 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 得发明专利40 项以上;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品质性状优异等 位基因40个以上,并应用于育种;创制优质新材料10份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4 主要农作物抗病虫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

13、础研究内容:克隆抗病(如水稻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 等,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玉米灰斑病、茎腐 病、粗缩病等,大豆胞囊线虫病等,油菜菌核病等)、抗虫(如水 稻螟虫和飞虱、小麦蚜虫、玉米螟和粘虫、大豆食心虫等),抗逆 (旱、涝、极端温度、盐、重金属等),水分高效利用等关键基因 /QTL ,鉴定其功能;揭示作物感知、传递、应答和适应病、虫和 逆境胁迫的分子遗传机制及调控网络;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抗 性优异等位基因,提出利用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主要农作物抗病、抗虫、抗逆 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调控网络;克隆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 抗病、抗虫和抗逆基因40 个以上,揭示抗

14、病、抗虫和抗逆境胁迫 调控网络3 个;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 40 项以上;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抗性优 异等位基因40个以上,并应用于育种;创制抗病、抗虫和抗逆新材料10 份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5 主要农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内容:克隆氮、磷、钾等养分高效利用的关键调控基因, 解析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网络;研究氮、磷、钾 等主要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吸收积累及与光合作用和逆境因子的相 互作用关系,阐明其作用机理;克隆提高农作物生物固氮效率的 关键基因,明确其调控分子机制;克隆养分高效利用相关器官发

15、 育的关键调控基因,阐明器官发育与养分高效利用之间的相互作 用机制;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养分高效利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 提出利用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主要农作物氮、磷、钾等养分高效利用形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调控网络;克隆具有育种利用价 值的养分高效利用基因30个以上,揭示调控网络3个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30项以上;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养分高效利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30个以上,并应用于育种;创制养分高效利用新材料10份以 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6 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形成与利用机理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农作物杂种优

16、势利用的种质基础,发掘 并创建杂种优势群及其利用模式;揭示杂种不育和种(亚种)间 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理,创新品种、亚种、远缘种间杂种优势 利用技术;开展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水平的杂种优势机理 研究,研发杂种优势预测与利用方法,建立杂种优势分子育种体 系;创制新型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以及组配强优势杂交种的突破性新材料。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 子机理,研制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新方法10项;创制 新型不育系 80 份和恢复系 100 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 篇以 上。【预期性指标】创建和优化主要农作物的杂种优势类群;申请 或获得发明专利20项以上。支持年限:2016-2020拟支持项目数:1项2.7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创新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