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015478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发扬创新精神的有 效载体。目前我国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吸收新 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不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 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造完整的培养体系,充分协调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 进、相互发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时代的主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理解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内涵,才能研究出有效的培养方法。所谓 创新指怀疑、批判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活动领域中, 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

2、、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一种能力。 实践能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 变化,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学生的创新能 力进行培养时,应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 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 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 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中

3、存在的问题1学生自身素质(1) 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将自己的时 间大多花在书本上,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创新意识相当淡薄,其潜 在的横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了循规 蹈矩的“书呆子”。(2) 缺乏创新毅力。有些学生对创新是有一定兴趣的,但往往由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而见异 思迁、半途而废。创新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具体实践活动的支持才能使思想过 渡到实质,任何辉煌的成就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同失败与困难的斗争都是凭借坚定的意志、 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实现的。(3

4、) 对创新概念的误解。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谈起创新精神时都非常茫然,进一步了解才 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新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搞科研的人才 需要创新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抑制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4) 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很大的反差。从燕山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对目前我 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获知,在被调查者中,约有半数学生在课余时间 经常思考未知问题,经常阅读一些与现在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期刊,也尝试写一些学术论文,而 仅有约 14 的学生进行某项发明和创造。部分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不断用 新知识

5、、新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思考问题,在创新上体现了积极的精神状态。然而在实践方面却 没有落到实处,创新的意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2环境因素(1)陈旧的教育思想与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历史任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 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冲击着陈旧的管理体制。知识经 济时代需要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高级人才主要来源于创新教育,因 此,过去的陈旧思想与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高级人才的培养。(2)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

6、一的教学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仅把专业知识通过教师这一中介 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狭窄,不能触类旁通,教师操纵、控制着学生的学 习,决定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这种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潜在 能力的发挥。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是打破教条学习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全方位地树 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发挥自我创新潜能,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校 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 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

7、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2增强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信心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 之增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随之增多,于是,自卑感、灰心、失望成了大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 障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3强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能够稳定进行,必须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 合,强化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拓展知识面, 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

8、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并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将知 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新颖的思维,提供充分的硬件及软件支 持,为大学生拓展广阔的实践空间,使其能够及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强其动手能力 或操作能力。同时,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 术氛围,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个有利的环 境中,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健康成长。5构建系统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创新来源于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知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课程 结构的设置中,要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注重各个学科间的必然联系,采取选修课与必 修课结合的方式,交叉教学,并适当安排实验课、课间见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 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 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应站在迎 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巩固 学生的基本理论,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向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