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 (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15333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案例 (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班级管理案例 (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班级管理案例 (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班级管理案例 (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班级管理案例 (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案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案例 (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管理案例一粒“子弹”飞来之后去年冬天,在一次班会上,我正在向全体同学讲话。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着、思索着。正讲到关键处,突然“骨碌碌”地,一粒“子弹”(粉笔)直冲讲台飞了过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严肃的气氛一下子就给冲淡了。这是谁干的?太不象话了!在这种场合,这样故意捣乱,还有什么可说的?怎样批评都不会过份。可是,一看,出人所料,射出这粒“子弹”的,不是调皮生,而平时各方面表现都较好的学生吴。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就事论事,不论犯错误者是谁,反正你违反了纪律,就应该接受批评;二是念其平时表现较好,初犯一次,不足为奇,放放手,过去就算了。我没这么办。这两条办法我都

2、没用。当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吴这个反常举动,必有缘故,不了解缘故,乱批一通,无的放矢,不会有积极的效果。我冷静下来后,只说请他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下,班会接着进行下去了。课后,吴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他二话不说,就哭了起来。问他为什么,他才抽抽噎噎地说:“家里没有人喜欢我,老师也不喜欢我了。你偏听偏信,只听我父母一面之词,我就是要故意给你捣乱,扫扫你的威信”他这么说,起初我感到莫名其妙。经反复询问,终于弄明白了,这是一个大误会。前几天我们召开家长会,吴的妈妈拿着一封信,那是她准备寄出去的。吴看到了,误以为是家长写给老师的“告状信”。之后,他又处处怀疑老师对他有偏见,才产生了这样的对立情绪。找到

3、了缘由,解除了误会。接着,我又启发他分析了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性质和后果,向他进行了善意的批评教育。谈话进行得很顺利。问题解决到这个程度,似乎可以说结束了。但,作为一个班主任,责任心提示我:问题远没彻底解决。一封“告状信”的背后是什么呢?我反复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家里了解情况。他父亲是位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孩子的方法不甚得当。再加上这个学生脾气倔犟,不服气,免不了经常遭到父母的打骂。久而久之,这个学生感到家庭不温暖,对父母产生了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告状信”的误会源于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联系。互相配合,能推动学生不断向上;否则,可能互相抵消。为此,我决定做好吴的家庭

4、工作,多次深入到吴家,说服家长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为了使更多的家庭都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我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请一些教育子女得法的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心得。我还把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等印成材料送发给家长们。不久,吴的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转变了对父母的感情。吴还专门找到我,检查了他那天向我发射“子弹”的错误,一场小风波,真正平息了。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使我加深了一点认识: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也要慎重对待。认为好学生偶犯错误,“不足为奇”,可以草草了事,是不对的。认为好学生犯错误“更不应该”,必须严批、严处理,这也不是全面的。我觉得,不论好学生还是差

5、学生,对于他们所犯错误的缘由,都必须弄明白,这是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所必须掌握的原则。对于好学生的偶发性错误,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就象医生给病人看病,只有找到病因,才好对症施治。要教育优秀生严于解剖自己班主任要教育优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使优秀生明白,成绩能鼓励人,同时也会使人骄傲,不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会落后,后进生经过努力也可以变成优生;教育优生学会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优秀生要因材、因人、因变施教对虚荣心较强、对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的优生,要求班主任既

6、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又要帮助他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他们的错误、缺点要及时批评,耐心教育;对他们的表扬要恰如其分,决不因偏爱而讲过头话。在表扬的同时,可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应继续努力的方向,正视自己潜在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自律和自治。由于优生身上具备大量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因素,有一定的评价和判断能力,故而具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条件。如果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自律、自治教育,养成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其教育工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要关注“灰色儿童”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把班级里的中等生称之为“灰色学生”。其实,中等生也只是教育者给部分学生的一种称

7、谓,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长。目前,教育中忽视中等生的做法,实质上是教育的一种疏忽,教师们常常津津乐道的的经验是“抓两头带中间”,这“带中间”就使中等生被许多老师“一带而过”。还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中等生多表现自己,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这是促使中等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案例:“中等生”也需要注视的目光王茜是新转来的学生。温柔文静,学习成绩中等,头总也抬不起,上课静静地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惹事,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学生。这就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而且她很快就不再引起大家的注意了。但我总觉得她有些异样。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积极

8、发言,热烈讨论,课堂上经常高潮迭起,我和同学们一起享受学习,一起体验快乐。但我发现王茜依然安静,依然低着头,我看不到她激动的眼光。我试图通过提问来调动她的积极性,她倒也认真回答,但还是不主动。两个月过去了,王茜依然默默无闻。罢了吧,她既不是学习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后进生;也不是学有余力,需要特别“加餐”的优等生。很快,我也不再留意她了。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需要帮助的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身上,以保证合格率和优秀率。期中考试后,王茜的妈妈第一次来到学校。她说,她躲在窗外听了我好几次课了。是吗?我心里一惊。她说,女儿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她描述,说老师的课上得好,她特别喜欢听。几乎每天晚上

9、,王茜写完作业后,总要在自己房间里给布娃娃们上课。她发现女儿的神态、语气都极像老师。毫不起眼的王茜居然能那样眉飞色舞,被我忽视的王茜居然把我当偶像一样模仿。末了,王茜妈妈说出了孩子小小的心愿:请老师多看看她。我惊讶,我激动,进而我深感内疚: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她的热情,我居然轻易地忽视了这样用心的学生。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目光一再地偏移,使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所谓的“抓两头,丢中间”就因此而产生了。是啊!不是要看合格率吗?老师就花时间辅导后进生;不是要看优秀率吗?老师就花力气给优等生更多的机会。至于中等生,没必要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照顾了。其实,中等

10、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容易转化,受积极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会变成差生。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可以更充分地燃烧。我感谢王茜妈妈给我上的这一课。带着内疚,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怀。我相信,当我的目光不再偏移时,“王茜”们的眼里一定会发光,笑脸一定会更灿烂。( 3 )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们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则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班主任对我说,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问题生

11、甚至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因为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可是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情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所以,如果一个

12、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形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局面。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都应该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期间,如果问题

13、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不过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抓住基本群众,手里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形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一种情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能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可以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能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

14、本群众也拢不过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为“杀鸡给猴看”。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一定要小。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特别猖狂的问题生,才可以采用如此策略。现在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

15、并施”。但往往收效甚微。那么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前提就是要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专家通常把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不良行为习惯型有的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但是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他们有的显得很

16、幼稚,“纯天然”。这种问题生的数量,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比较多,是问题生的主力。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助孩子进步。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子。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特别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2 )厌学型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