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152876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包莲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极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 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

2、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怎样提问。一般的提问方式有:1、直问式。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2、逆问式。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问问题总是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3、 比较式。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3、4、层进式。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 下面就“绕道式”“搭桥式”“诱导式”提问作具体分析 一、绕道式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比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时,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1、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2、保罗的想法对吗?分别错在哪里?3、小男孩最大

4、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问到这里,“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自然就不攻自破了。二、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蟋蟀的住宅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这个问题比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可以先引导弄懂这两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些什么优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这座住宅的,用的是什么工具?” 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

5、易的问题。三、诱导式 有时问题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结束句:“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教师可以围绕“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作家就是这样做的”是指叶圣陶先生怎么做人?“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是指叶圣陶先生怎么写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其实是在暗指谁呢?“总是那么绿着”又暗指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几点思考 :

6、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启发教学要用启发性的问题,启发性问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维,这得看是否适合学生实际(包括已有知识经验、认识能力发展水平、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等等)。学生的认识顺序是从感知到理解,已知到未知,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结合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运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过渡”,推动他们循序渐进。 二、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

7、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是一个隐性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 “ 传道、授业、解惑 ” 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而 “ 传道、授业 ” 当从 “ 解惑 ” 入手,也以 “ 解惑 ” 为目的; “ 惑之不解,道之不传 ” 。何为 “ 惑 ” 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 “ 疑点 ” 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