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148179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一一(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 古人称之为 “摄生” 、 “道生” 、 “保生” 、 “颐养” 、 “调养” ,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来增强自身的体质, 提高正气, 从而增强对外界环

2、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者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老子 养生学说中提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最重要的就一分为二, 第一就是要 “养正性” , 第二就是要 “顺自然” 。所谓“养正性”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 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 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黄帝内经上说: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 ”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养生法则。养老奉亲书

3、上说: “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 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藏医养生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顺应自然。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人们比藏族人更懂得与自然沟通。他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苗医在饮食养生上,注重具有食和疗的药物在饮食上应用。如夏天适当食用羊胆、 羊肝, 以清热泻火; 冬季寒冷时, 苗家喜食狗肉,以补虚御寒, 达到湿肾壮阳, 强精壮骨作用; 冬季苗家还喜饮 “久浆”(即甜酒)或自家酿的苞谷酒,也称养生酒,颐养天年。 “久浆”既可以驱寒保暖,又能舒筋活血,补体强身。苗家虫茶也是保健佳品,虫茶是湘桂边界及云南苗族民间的传统饮料。虫茶具有清热、解毒

4、、祛暑、健胃、助消化的功效。对腹泻、鼻、牙龈出血、痔疮出血也有较好的疗效。 虫茶亦为南方苗族的一种清凉饮料, 其价值高于普通绿茶,很受欢迎。另外,苗家还有一年四季喜喝“务叭消” (即酸汤)的习俗, “务叭消”有开胃、健脾之功效。 “务叭消”性寒,味酸,有退热、降火、防暑之功效,还有开胃、健脾、收敛、止泻作用,是苗家暑天上佳饮食。苗家还有“一天不食酸,就要打蹿蹿(趔趄) ”的经典说法,其酸汤鱼,也是独具特色的食疗佳品。苗家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习俗, 有利于养生保健。 苗家作为食疗的药物品种较多,根据时令、人的体质适量调配食疗药物。儒家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对养生的追求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5、并且“食无求饱” , “惟酒无量,不及乱” ,从来也不吃过量之食和过量之酒,此外还“食饿而偈,鱼馁而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整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对饮食卫生要求有着很高的要求。其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的千古不磨名句。 “仁” 为“爱人” , 其中包含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社会道德规范。另,孟子在养生上提出了“其为气也,配义与道”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功养生方法。其在孟子告子说:“耳目之官不思则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如:陈继儒著养生肤语 、袁黄著摄生三要等儒家养生经典。佛家养生以调心养心见长。佛家看来,众生

6、皆病,这种病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疾病, 而是人的心病贪嗔痴三毒。 三度缠绕人们一生,让人们身心不宁,烦恼丛生。三毒烦恼也和人们的机体健康息息相关, 佛医把三毒烦恼视作人们机体发生疾病的内缘。 全部的佛法以及僧众的修行制度、日常生活,都贯穿着祛三毒、养慈悲这个宗旨。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一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道家的养生文化可谓中国养生文化最灿烂的一支。打开道藏,不仅其养生的门类如呼吸吐纳、存思内视、无所不包,并且其有关养生的专著也浩瀚汪洋,无与伦比,较为著名的就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上清黄庭内景经、 上清握中诀 、 养性延命录 ,隋唐的

7、神仙食气金柜妙录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 、 服气精义论 、 钟吕道集 、 灵宝毕法 、 入药镜 ,两宋的云笈七签、 道枢、 玉溪子丹经指要 、 丹经极论 、 悟真篇 、 青华秘文 、 元阳子金液集 、 修真十书 ,金元的大丹直指 、 金丹大成集 、 金丹大要 、 诸真内丹集要 、 规中指南 ,明清的 性命圭旨 、金丹要诀 、天仙正理直论 、仙佛合宗语录 、摄生要语 、 二六功课、 赤凤髓、 论语 、 道贯真源 、 悟真直指等。道家养生修炼,品类繁多,名目各异,但却无不把修炼的重心落在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上。 “精”为组成生命的根本物质,其含义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精

8、气为与生俱来,禀自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营养,有充滋五脏之功,五脏充滋则其盈溢之精,复归藏于肾而化为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 “气”的情况较为复杂,既有先天“元气” ,又有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即指人体中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又指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而其先天后天诸气会合的总和,则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预估奇兵而充身者也。 ” “神”为人身思想、意识、感知等一切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又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 “神“之供养虽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

9、 而基础则肇始于先天之精, 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传技之神。”关于以上精、气、神“三宝”的总体情况和彼此关系, 太平经认为: “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 精者居其中也。 三者相助而治。 故人欲寿者, 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易经被儒家称为众经之首、道家称为玄学之冠、大道之源,其是中华文化与哲学的源头活水。在中医药理论方面,包括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都是易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代名医孙思邈曾说: “不知易,不足以言之医。 ”这很好证明了易经对中国中医药的影响, 易经将人体的脏腑器官纳入了易学的框架。例如, “乾为首, 坤

10、为腹, 震为足, 巽为股, 坎为身, 离为目, 艮为首, 兑为口”是古时候巫医们用来断病所循按的依据, 也是易学中最直观的医学体现。易经中有一个重要命题:天人相应。 易经乾卦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个思想体现了天地-人-社会的三维观,认为人体生理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是一致的。易经系辞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经主张“生命在于运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静养, 并视柔静顺缓为养生不可或缺的环节。 养生学也强调动静结合,天地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养生时动静结合,刚柔

11、相济,运动变化才有生气。 后世的养生学家虽然在养生方法上有所差异, 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兼修的养生原则。养生虽然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却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祛病保健的目的。这种居安思危的养生观, 易经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如: “君子思患而预防之”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养生学家都非常强调预防的健身防病原则。其不仅重视“生命自我摄养及膳食调节” ,更重视“精神自我”的修炼。 易经认为,除了外在对身体的锻炼和饮食调养以外, “内修” 也是养生的重要步骤,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就说明这一点。天地自然是养生的外在条件, 而最根本的是要自己遵循自然法则并持之以恒。 “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 ,通

12、过这种养生方法,不仅能使身体健康, 还能提高修养,修炼心性,即“养德” 。 易经云:“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生生之谓易中的“生”字,有着阴阳两重内涵。第一个“生”是养生,即人们可以客观感受到的“生” ,是指自然界万物必须遵循的衍生规律,如: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第二个“生”则是阴生,即人们内心深处的主观之“生”,是指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生产能力。也就是说, “生生”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及把握它发展自身相结合的一种无限循环过程。 易经易经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认识和正确把握这种规律。 一旦这种创造和推动生命进程的非凡运动规律停

13、止, 万物就会枯萎、 凋谢, 最后导致毁灭。乾卦辞云: “元、亨、利、贞。 ”不少易经研究者认为,其代表了生命界中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四个不同时期: “元”代表了生命的初始期; “亨” 代表了生命的成长期; “利” 代表了生命的成熟期;“贞”代表了生命的衰老期。在不同的生命期, “变易”从头到尾都贯穿于其中。其“不变的特点就是变” 。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中开始生、走向死,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流变的过程,才不断地得到提升、进化和演绎。易经 提倡自然规律与人类本身的改造能力相结合, 才能使生命长久。 而养生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却是要顺应人的本真品质, 若用外力强行遏制人的正常需求

14、必然会事与愿违, 如此两者岂不是自相矛盾?实际上,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易经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也就是说,人的本情若是得不到满足,一定会造成情感交流的不畅乃至阻塞, 即不通。 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健康自然得不到保证, 那么什么是 “通” 呢? “往来不穷, 谓之通” ,就是那些来来往往的无穷变化,即“变通” 、 “会通” 。通俗来讲,养生的关键就在于“变” ,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其实就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养生要“天人合一,顺应四时。 ”四时指的是现代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方能预防疾病保健康,春季是生发

15、之季,一年之首,肝主生发,春季养生得法,将有益于全年的健康。夏季暑热为阳邪,易伤人之阴,阴伤人则病。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豆类食品。夏季养生主要注意调节心肾功能,不使心偏盛、不使肾衰,就能保健康。秋气燥,肺旺肝弱,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宜食滋润类食物以润其燥,如芝麻等。冬季性寒,要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去寒就温。冬季早睡养阳气,迟起养阴气,阴精坚固方可补阳。另十二地支化为十二气,十二气与人体相对应关系具体如下: “子为耳,丑为腹,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齿,午为眼,未为脊椎,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足,亥为头。其对应的脏腑则是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为小肠、辰戌为胃、丑未为脾、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为膀胱。谈到二十四节气,一年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