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14785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泉教学实习基地概况1 基地自然地理概况东华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在抚州市温泉乡境内的桐山庙 - 青莲山一带,惯称温泉实习基地。温泉乡因境内温泉(日泉、月泉)而享有盛名。温泉实习基地位于东经 116 度 11 分 6 秒至 116 度 13 分 12 秒,北纬 27 度 59 分 12 秒至 28 度 0 分 40 秒,距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大约四十公里。 抚州- 高坪公路和临川 - 丰城公路穿过该区东南部, 有公共汽车经过实习区。 本区距向(塘)乐安铁路上顿渡车站 5 公里,交通便利。温泉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如图1-1, 中国移动和联通网信号覆盖该区,并有公用电话提供服务。图 1

2、-1 温泉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图该区地处南方典型丘陵地区, 地形属三类地形。 实习区属温湿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 180C,降水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 1789.6 毫米,季节变化不十分明显, 3-7 月份为雨季, 9-10 月份少雨,年蒸发量为 1610 毫米,潮湿系数为 1.11 。区内有三条小溪,自西向东为塘家岭溪、青莲溪及余山溪。一般流量为0.05-1.5立方米 / 秒。因其上游的流域面积多为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富水程度较差,且在设计区内构造复杂。干旱年月有时断流。正因如此,在设计区内修造三座小型水库。拦截这三条溪水,供灌溉之用。1该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如甘蔗、棉花、大豆

3、、红薯和莲子等。 没有工业和其它产业。 该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2 基地地质概况2.1 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查史本区先后有地质工作者进行调查勘测达七次之多,皆有报告与图件。先后有皖东南地质大队、抚州地质大队、江西水文地质大队、抚州地质专科学校、江西 912 地质队、冶金地质队、华东 608 队等都在该区进行过不同精度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和进行了储量计算。 测有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地质草图并且写有不同目的地质报告。在这些图件及文字报告中以 912 队“临川县温泉铅锌矿床普查报告”最为详细。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程技术学院(原华东地质学院物探系)自 1988 年开始,就在本区进行教

4、学实习基地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建设, 建立了一整套本区物性参数档案,并发现了重磁、电、震、放射性、地热异常区。2.2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处于华南褶皱系(I 2) 北部的抚州 - 崇仁断裂红盆之边缘,官帽山隆起的西南段,临川 - 锦江断裂北西测,东乡、枫林成矿远景区西段。吉安 - 德兴深大断裂切过全区,呈北东 - 南西方向延伸。长约 10 公里,宽 1 公里左右。区内有温泉出现,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板溪群(Ptbn )、石炭系下统华山岭组 (C1h)、梓山组 (C1Z) 、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中段( K2nn2)。展平- 三桥区段的地层分布与区域构造一致, 走向 NE-SW,倾向 SE,倾角 25

5、o- 55o,为单斜构造。 区内断裂发育,共有 NE,NW向断层六条 (F 1、F2、F4、 F5 、F6) 。地层(1)前震旦系板溪群( Ptbn 2)。分布该区北西部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以灰黄、灰色、灰绿色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砂质千枚岩为主。岩石具强丝绢光泽,千枚状构造。岩性稳定,见沉积韵律,易裂成碎片,厚度很大。(2)石炭系下统华山岭组(C1h)。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系。下部紫红色,局部灰紫色,灰白色厚层状中- 组粒石英砂岩。夹紫红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薄层状含云母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有砾岩、含砾砂2岩和中粒石英砂岩。近上部偶见灰黑色炭质粉砂岩,且水平层理清晰。在青莲

6、山水库东北岸见有不规则溶洞,该岩层在深部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呈灰绿色、浅绿色的变质粉砂岩和绢云母千枚岩,区内未见底砾岩,厚约200 米,与下伏层呈断层接触。(3)石炭系下统梓山组( C1Z)。本区出露的主要地层,分布于设计区中部。区域内硅化破碎带主要发育于本层中。普遍含有Pb、Zn 矿的重晶石脉和网状石英脉,多遭受挤压变质作用,按岩性又分为上下段:上段( C1 Z2)为灰黑色、黑色薄层状炭质泥岩。炭质粉砂中夹灰色中厚层粉状砂岩,其下部见一、两层薄状石灰岩,厚度2-3 米。近上部为灰色薄层粉砂岩,岩层中有黄铁矿结核和砂质包裹体。本段厚250-300 米,空间上也有变化。下段( C1Z1)为紫

7、红色厚层状沙砾岩、砾岩,夹有紫红色薄中层状细粒砂岩和粉砂岩,砾石成分复杂,主要有砂岩、石英岩和千木岩等砾石大小不一,分选性差,多为棱角状,半滚状,厚约50 米。但在空间上有变化,从北到南西,从地表到深部岩层由厚变薄,砾径由大变小,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4)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中段(K2nn2)。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中段(K2nn2 )分布与本区南东,岩性较松散。易风化,大多形成低山地形。其下部为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等。砾石成分复杂,以石英等砾砂岩为主,伴有花岗岩砾石。在桐山庙南侧一带,有火山碎小物质夹于砂岩中,厚度不详,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和接触。(5)第四纪( Q)。主要为砂砾石、粗

8、砾、棕红色红土及亚沙土,亚粘土厚110 米。地质构造温泉区由板溪群下亚群、华山岭组梓山组及南雄组组成一个走向NE、倾向SE、倾角 20。- 50。的单斜构造,单斜构造与区域构造相一致。区内褶皱不发育,而断层构造十分发育 , 见图 1-2 。(1)断裂构造区内断层构造主要由区域性深大断裂及与之平行或斜交的小型断层组成。按断层的产状可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走向NE的正断层,如F1、F2;第二组,3走向 NW的平移断层,如F4、F5、 F6 等。除这些断层构造外,区内还有其它一些小型断层构造。F1 断层是区内最大的正断层,是德兴 - 遂川深大断裂的一部分,从属于温泉断层, F1 断层走向稳定,为 N

9、E向。 F1 断层自加里东其以来曾多次活动,至燕山中晚期达到顶峰。它直接控制区内岩浆活动,它在燕山中末期,形成了区内的花岗岩体。 F2 断层为区内第二大断层, 走向和倾向与 F1 断层一致。 F2 断层在青连山往北东进入第四系。 F2 断层是由 F1 断层在燕山活动时产生的伴生断层, F2 断层为临川温泉的储热和储水构造,它与 F5 断层交汇形成临川温泉。图 1-2 温泉区地质图( 2)裂隙构造及硅化破碎带4区内受区域深大断裂的影响,裂隙构造十分发育,同时区内还存在硅化破碎带,它主要由角砾岩和硅质岩组成,角砾以粉砂岩为主,大小不一,形态复杂。2.3岩浆岩在设计区中部有花岗岩出露。花岗岩多为灰白

10、色、浅肉红色、灰绿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花岗岩侵入于石炭系下统辛山组,华山岭组中。岩体同辛山组形成犬牙交错的接触关系,属燕山晚期产物。2.4矿产该区矿产较多,主要有铁、铜、锌等。仅对铁进行了储量计算 X 万吨。主要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硬锰矿、软锰矿、铅黑土、孔雀石、兰铜矿等。矿石特征按组合分三种:方铅、闪锌重晶石,方铅、闪锌石英,萤石,方铅、闪锌石英等多金属矿石。矿体产状: a)呈带状分布在青莲山南坡及桶山庙一带; b)呈脉状分布于设计区的中部及东北部。范源及南西村附近见零星铁帽。长达 10 米,宽 1-3 米。呈红色、暗红色、浅黄色。常为皮壳状、角砾状和蜂窝状。以褐铁矿为

11、主多数沿裂隙淋滤而成。其次为硫化物氧化所致。偶见有立方体空洞。在三桥及塘穴岭北西山顶上见有断续分布的硅化角砾岩和硅化砂岩。3 温泉实习区地球物理特征电性特征:电法测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板溪群下亚组,石炭系下统的华山岑组和梓山组,白垩系的南雄组和第四系地层,电阻率一般都在12000 m 左右,最高(硅化带)达到 20000m 。本区岩矿石电性参数见下表(表1-1) :岩石名称标本数电阻率(m ) 频散率()极化率()板溪群千枚岩3312156.138.45华山岑组紫红色2212102.846.35砂岩梓山组灰黄色砂3414303.766.87岩梓山组硅化砂岩3251481.558.22南雄组砂岩3

12、347062.168.435燕山期花岗岩4914551.666.79铁帽2945207.210.9重晶石1855831.666.68本区主要岩层的弹性波速度参数值见下表(表1-2) :岩石名称纵波速度( m/s)岩石名称(m/s)南雄组砂岩第四系( Q)梓山组砂岩本区主要岩、矿石的磁参数值见下表(表 1-3) :岩石名称标本数磁化率 (SI)岩石名称标本数磁化率 (SI)南雄组砂岩345.87硅化砂岩326.5燕山期花岗岩496.51炭质砂岩1212.25梓山组砂岩3411.51华山岑组砂岩225.34铁帽2119.33板溪群千枚岩337.7重晶石133.1铀矿化特征:该区放射性异常主要产于硅化破碎带中。在桐山庙附近约 12 号剖面线左右,呈近东西向分布,长约 300 米,宽几十厘米至几米。沿近东西向或 NEE裂隙形成近似平行的含 U 矿脉。一般 100 300r ,最高 8001000r 。硅化角砾岩中较好。异常带中普遍有黄铁矿化,富含褐铁矿,偶见孔雀石,兰铜矿,北东向硅化带异常较差,异常在 50 100r 之间,最高可达 300r 。据前人资料可归纳为:(1) 硅化角砾岩中的异常( 100 500r );(2) 硅化砂岩中的异常( 50 100r );(3) 与重晶石有关的异常( 50160r );(4) 斑状花岗岩中的异常( 50160r );地表可见的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