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147726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作业手册 中图版选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解析: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消费者(如根瘤菌)和分解者(如乳酸菌等)。答案:A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解析: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合细菌、蓝藻、绿色植物等,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答案:D3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

2、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Ca与c为竞争关系 Dabc构成一条食物链解析:由b增加a增加,b减少a减少,a减少b增加,可推出a捕食b,同理可推出b捕食c。所以捕食关系为:cba,但c不一定是生产者,b也不一定是初级消费者。答案:B4.假若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生活时间较长的办法是()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该岛上的食物网为,人与鸡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为延长人的生活时间应先吃掉竞争对

3、手鸡,再吃玉米。答案:A5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若D种群为增长型年龄组成,则E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D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解析:D若为增长型,数量将增多,则以D为食的E数量也增多。答案:C6(2010聊城模拟)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甲虫以

4、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属于分解者的范畴。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答案:C7如图所示和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消耗O2量的变化曲线图,和在生态系统成分中最可能的情况是()A是生产者,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是消费者C和既可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D只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解析:曲线表明,从20降到0的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增多,这是恒温动物才有的特性。曲线表明,从20降到0的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减少,可能是生产者或变温动物(消费者)。答案:A8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

5、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蠕虫和细菌的代谢类型与乳酸菌相同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解析: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互利共生;鲸骨架、细菌、蠕虫不是捕食食物链;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蠕虫、细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相同,为异养厌氧型。答案:A9(2010济南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

6、有不 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分解者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 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错形成,鹰分别占有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答案:C10.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

7、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解析: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答案:D11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直接后果是 ()A乙种群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丙种群数量

8、减少 D丁种群数量增加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写法、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和数量变化关系等都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从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量的关系可以知道,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当甲的种群数量增加时,会捕食大量的丁,使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乙因为有充足的食物而增多。此题的题眼就是“引起的直接后果”,所以应该选丁和乙的变化情况。答案:A12(2010山东泰安模拟)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CB和A的存在能加快

9、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解析:题干获取的信息有: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从曲线可知三个种群的生物的捕食关系。解题时,首先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曲线,明确三个不同种群生物的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再结合生态系统各功能逐项解答。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0中山模拟)某生物学研究小组统计了野外四种生物在一生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百分比表示)。休息与其他物种关系进食其他活动物种A20%15%追逐物种B55%吃种子10%物种B20%25%被物种A追逐45%吃种子10%物种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

10、吃物种C5%(1)根据表中信息,试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_,物种C、A之间的关系属于_。物种C和D一天中的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从食性角度看,其可能的原因是_。(3)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4)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_开始,若研究发现一段时期内,进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总量与由该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碳元素总量相等,则说明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_状态。解析:物种A、物种B吃种子,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物种C吃物种A,物种D吃物种C,它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据此写出营养结构。物

11、种C、物种D一天中进食时间短而休息时间长,这与它们的食性有关。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其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开始的。答案:(1) (2)竞争和捕食捕食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4)生产者(或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相对稳定(或生态平衡)14.下表是动物生态学家在对某地区不同区域一些经济动物调查后所得的结果,请据表回答:甲乙丙一二三四五AA1A3A5BB2B3B4CC1C2C3DD1D2D3D5(1)该地区生活着_种经济动物,即表中的_。(2)分布最广

12、的是物种_,该物种分布在该地区的_个区域中,形成了_个_。它们之间可能存在_隔离,不存在_隔离。(3)科学家们进一步用_法调查了第_号区域群落的各动物的种群密度,发现它们的种群密度有一定密度梯度,A的种群密度最小,还发现了各物种间存在着食物关系,且A处于最高营养级。科学家们根据上表和进一步的调查资料推出了各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_。这一结果符合生态系统中_的一般规律。在这些动物所在的生态系统中,_动物有可能是草食动物;_动物有可能是杂食动物;_动物有可能是肉食动物。(4)如果第(3)问中的食物关系成立的话,且排除其他动物的影响,那么表中_号区域的_动物就没有天敌,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

13、A.人为引进 B大量捕杀天敌C.该动物迁入 D它属于猛禽(兽)类E.该区域为自然保护区(5)用恰当的生物学名词取代表中的甲、乙和丙。甲:_;乙:_;丙:_。解析:(1)表中的A、B、C、D代表四种不同的生物物种,一、二、三、四、五代表不同的区域,表中各小项分别对应为四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即每一个物种都有数个不同的种群。(2)从表中可以看出,D物种有四个种群,所以它的分布是最广的。由于这四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地理隔离,但是不存在生殖隔离。(3)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于第三区域中四个物种都有,所以调查的区域为第三区域;根据经验,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动物之间分布区域最为接近,且A的种群密度最小并处于最高营养级,我们可以从A开始逆向推测,可知食物关系为:BCDA。B的营养级最低,可能是草食动物;这几种动物都有可能是杂食动物;A分布的区域内都有D分布,所以A动物有可能是肉食动物。(4)B的营养级最低,由于四号区域内没有其他的动物,所以它没有天敌;可能原因是:它是迁入或人为引进的物种,也可能是它的天敌被大量捕杀了。(5)根据分析,不难推测出甲是群落,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