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重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14650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社会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社会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社会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社会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育社会学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1. 概念界定迪尔凯姆: 米切尔:彼得威尔和弗里德金: 友田泰飞:佩恩: 鲁杰:多德森: 吴康宁:关于概念的根本共识1. 研究对象:教育系统中的现象、制度、组织和活动等。2. 研究方法与视角:主要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既然是独立的学科必然有自己的理论建构、视角3. 逻辑起点和研究目的:有利于健全人格,完成个人社会化二、教育的本质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分歧理论1. 教育学分支学科说2. 社会学分支学科说3. 交叉学科说 怎样认识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三大根底学科: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社会学

2、处于根底学科,教育社会学应用于教学领域不能等同于边缘学科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研究什么一、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及领域教育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最终目的焦点在于解决教育问题社会系统中教育社会现象的研究-最终目的焦点在于个体和群体社会化问题各层面、各机构、各时期的教育社会现象,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个人的影响和教育教育社会关系的研究 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关系 教育与社会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关系 社会因素与教育因素互相影响教育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研究研究学科自身:研究其理论、建构其学科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几点根本知识:二、教育社会学所研究问题的类型热点研究主题:教育学成分、社会学成分都有教育过度教

3、育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老师灌输内容与学生身心开展不符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用教学方法是使社会学获得合法的地位的关键教育社会学有名有量化研究:科尔曼报告社会学最重要的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社学学的想象力是一种独特的心智品质,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贯穿社会与历史 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质疑常规和常识,离开熟悉的惯例 对未预知后果的洞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整体社会的运转过程中把握教育制度,在群体生活中理解个人的学习与开展,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问题的独特视角教育社会学关于情景的理论从环境入手侧重将教育行为归因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将人放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学关

4、于人的理论从个体入手侧重将其归因于个体自身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原理抽象层次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中观特殊的和具体的教育现象及规律教育学原理宏观一般的教育现象及其根本规律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目的取向教育社会学描述和解释“是或“曾是面向过去和现在教育哲学确立“应是面向具有批叛性的未来第四节:为什么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功能:描述、解释、咨询功能受益主体: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国家及纳税人,学生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从理论视角来着手研究一门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导,或者说,一种有关社会如何运行的独特观念。价值中立原那么第一节:教育功能论1. 功能主义根本原那么及其观点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

5、构 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根本需要 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局部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局部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运行。现代功能论帕森斯:A适应:获取能量并分配G达鹄:每个局部都有自己的目标I整合:各系统中的沟通状况L维模:对潜在威胁的控制,如越轨行为默顿:对帕森斯宏大结构理论的批叛-中层理论显现实用性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正功能与负功能二、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1. 传递“共享的价值观:个人成就、教育时机均等2. 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学校、家庭、媒体、同辈群体社会化功能包括个体责任感和能力的开展责任感:社会共识的,如不能浪费资源、具有同情心 其一特定类型的角色

6、所需的能力:有能力完成某件事 对他人期望的理解力,如老师能否理解学生对其的期望,他的行为能否与这种期望匹配三、 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1. 教育选择与社会整合2. 教育制度与社会选择怎样进行选拔、何时进行教育选拔、谁应该入选、入选的理由是什么How When Who Why选拔功能:测评分类,分阶教育,继续深造或选择工作第二节:教育冲突论一、 冲突论的根本观点1. 冲突是普遍的,它假设在社会及其组成局部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存在一种张力2. 冲突是社会变迁开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3. 秩序只是社会各局部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主要问题:社会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其不平等社会

7、秩序的合理延续的1. 学校教育帮助面存社会秩序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的功能-再生产教育如何实现再生产-对应原那么推动再生产的力量-经济结构再生产的途径:合法化-通过教育将某些价值观传给学生,使其认为合法 社会化2. 学校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主要场所既传递意识形态,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3. 学校教育中的“抵抗现象二、 韦伯取向的教育冲突论关注点: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教育中的竞争与冲突不可防止 地位群体与科层制的分析学历社会的竞争文化资本与社会再生产第三节:教育互动论一、 教育互动论的根本假设沐浴于一种文化的个体可能以相似的方法解释和界定社会制度,因为他们拥有相似的社会化过程,经验

8、与期望,因此,形成了共同的标准来指导行为。二、 教育互动论关注的问题1. 同辈群体间的互动2. 师生间的互动3. 教师和校长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成绩的互动4. 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自身志向的互动三、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互动理论1. 拟剧论:社会是一个舞台、场景,个体是表演者2. 标签论:探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3. 交换论:交往中存在付出和回报第三章、功能与冲突:关于学校教育的主要争论围绕教育功能或目的的,是有关权力,享用权与知识的争论,本章讨论的是与学校教育功能相关的一些争议问题。教育的功能:社会化、社会选拔、文化传承、维持现有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第一节:社会化功能一、早期儿童教育之争 1.早期儿童

9、教育的特殊重要性:自我概念和社会识的形成 2.早期儿童教育的场所:家庭还是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优点:父母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接受除家庭之处的其他知识,与家人之处的其他人交流沟通,父母须回到社会进行工作缺点:对母亲角色、家庭功能的剥夺,只对上层阶级的人提供,下层的没有经济能力 第二节:文化传递功能一、怎样传承文化与教育方法相关的教育哲学观:回归根底课程运动-核心的、根本的技能,阅读数学逻辑 进步主义教育观-激发儿童参与,教育内容与未来有关学习效果的好环与学生的自由参与经验有关 儿童中心的课程观-以人们的需要和兴趣为核心,兴趣小组、培训学校3.批叛性思维的训练与作用:对讲授知识的反思,对教育活动本身

10、的反思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是否合理二、传承何种文化直接:校务委员会,教师联合会,政府规章制度,家长间接:科技,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运动与时尚,人口变迁2.应该教什么:敏感领域的讨论性、滥用毒品与教育教科书与图书馆书籍的审查利益群体与课程第三节:社会控制与个人开展的功能1.功能论认为:学校被期望灌输与社会控制和个人开展相关的价值观,从而将个体训练成能以众人认可的方式适应社会,以减少社会问题。冲突论声称,学校是维护政权的工具,它控制着训练,将人类归类到社会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并使不平等的阶级体系永久化。二、学校中的暴力与纪律体罚、停学:减少其与积极因素接触的时机,牺牲一局

11、部人的利益积极的学校气氛:加强师生间互动,各种联谊会,营造绿色景观第四节:筛选与分配功能一、智力测试智力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真正测量的是什么?遗传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测试的结果?测试是文化中立的吗?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智力的遗传与环境之争 经济上的成功与否更依赖于社会阶级而不是智商,我们必须将个人特性放在社会结构中方能找到不平等的根源。第五节:变革与创新功能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一、后现代课程模式教育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应到达的目的:帮助学校到达根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

12、学习质量,按学生的开展水平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环境,丰富学校的生活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超越人类其他任何方法,是人类环境伟大大的平衡器,即社会机制的平衡之轮。-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贺瑞斯曼恩第一节、分层:不平等现象不可防止吗?马克思:生产资料占有状况韦伯:财富,权力,声望三位一体布劳和邓肯:职业结构教育被纳入分层体系指标功能论解释:社会分层是必然的体会教育因素闻对分层的作用:能过外在的奖励金钱、声望激发人们去做社会会所需之事,履行某些角色;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的人选的稀少,决定了地位的声望程度;那些最复杂、最重要的,同时需要才能与培训的位置,回报率最高。冲突论解释:权力系统再生

13、产过程影响个体教育和职业位置的六种主要先赋1.第二节:分层与教育的总体联系1.总体相关性:阶级与教育状况的关系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由分层决定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受教育时机-阶级具有封闭性,越往上越强烈 受教育取向-社会价值体系a.社会教育机构投置的标准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影响教育开展,公平的障碍;b.不同阶层的父母被动地根据自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为子女投定受教育目标。 教育成就A. 文化的相对剥夺理论:低层领域的子女教育受挫,主导文化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展B. 文化差异理论:受教育环境存在差异,但没有被剥夺,不同阶层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本第三节:分层教育时机均等时机均等:当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时机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时,时机均等才存在。教育时机均等意义的变化:平等的享受学校资源-教育结果的平等科尔曼:仅仅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可能产生平等的结果。群体本身存在不平等,资源的获得也存在不平等。平等的涵义本身就包含了所有区别的对待。“选择权教育表现和成就与学校的优劣有很大的关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凭借能力进入。A 判断学校优劣的标准:教师,学校气氛,生源,教学模式,资金与教学条件,管理模式B 教育成就的差异C 选择权的支持之声与反对之声支持:提高学校质量,利于教学分层;增强学校责任感;提高家长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反对:“弱势学校在质量和数量上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