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144791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解决方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气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解决方案目录1. 项目概述11.1 项目背景11.2 建设意义11.3 基本原则22. 建设方案22.1 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点建设和采样要求22.1.1 点位选择方法(参考)22.1.2 监测站点采样口要求32.2 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参数及系统配置方案42.2.1 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系统介绍42.2.2 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的具有的功能62.2.3 系统组成62.2.4 i 系列仪器特点72.2.5 标准空气特征污染物站监测分析设备技术指标 (部分设备)103. 采样系统(加热采样总管)254. 数据采集装置265. 中心站数据处理软件和子站数据采集系

2、统技术说明275.1 系统介绍275.2 中心站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和特点285.2.1 功能285.2.2 特点295.3 数据处理软件301. 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某化工园区目前主要石化公司、丙烯酸公司等大型化工生产企业。该地区大气污染排放强度高,有恶臭或异味的有机气体排放量显著。以其地区的一家企业为例,根据核查资料,2007年VOC年排放量为1518万吨。由于缺少整体规划,生产分布分散,导致该地区企业与居民区混杂,信访投诉不断;高排放、高投诉,尤其近期某石化的非正常生产状态的大气污染物事故性排放,更是波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为了尽可能有效监控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最大程度发挥监测技术手段

3、的预警作用,建设“空气质量特征污染物监控系统建设工程”。1.2 建设意义l通过对空气质量特殊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该区域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该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提供可靠数据;l为研究该区域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l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l可与相应的城市空气质量背景站做比较分析,为该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l可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有效的数据,有利于环保部门掌握本区域的污染状况,有利于公众对企业污染因子的知晓权,便于环保部门解决污染纠纷;l

4、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1.3 基本原则l结合地理位置与主导风向:在污染源扩散的路径上设点,了解污染扩散带来的影响;l污染源与环境敏感点并重:重点污染源附近设点,监控污染源排放情况,以无组织排放集中区域、储罐区等为主;以人为本,优选投诉热点,设置敏感区监控点;适当设置工业区(厂区)边界点,监控工业区对外界的影响;l以自动监测方法和特征因子监测为主:优选自动监测方法,关注异味污染因子、特征因子和有毒有害物;l锁定环境管理迫切需求:突出为应急污染事故的事后评估管理服务。2. 建设方案2.1 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点建设和采样要求2.1.1 点位选择方法(参考) (1)功能区布点

5、法: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布点方法: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不同功能区。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采样点。 (2)网格布点法:多用于有多个污染源,并且污染物分析较为均匀的地区。布点方法:将检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网格中心。能较好的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3)同心圆布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布点方法:先找出污染源中心,以此为圆心画同心圆,再从圆心列出若干条放射线,将射线与圆的交叉点作为采样点。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

6、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布点方法:以点源所在位置有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区形作为布点范围。扇区的角度要控制在45-90度,一般为45度。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度。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2.1.2 监测站点采样口要求 2.1.2.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周围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 (二)点式监测仪器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

7、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两倍以上; (三)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四)监测点周围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障; (五)监测点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周围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和检修; (六)监测点周围应有合适的车辆通道。 2.1.2.2 采样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于手工间断采样,其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1.5 15米范围内; (二)对于自动监测,其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离地面的高度应在3 15米范围内; (三)针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控点,

8、其采样口离地面的高度应在2 5米范围内; (四)在保证监测点具有空间代表性的前提下,若所选点位周围半径300500米范围内建筑物平均高度在20米以上,无法按满足(一)、(二)条的高度要求设置时,其采样口高度可以在1525米范围内选取; (五)在建筑物上安装监测仪器时,监测仪器的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面的距离应大于1米; (六)当某监测点需设置多个采样口时,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干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 米。若使用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TSP)采样装置进行并行监测,其他采样口与颗粒物采样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2米; (七)对于空气质量评价点,应避免车辆

9、尾气或其他污染源直接对监测结果产生干扰,点式仪器采样口与道路之间最小间隔距离应按下表的要求确定: (八)污染监控点的具体设置原则根据监测目的由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针对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控点,采样口距道路边缘距离不得超过20米;点式仪器采样口与交通道路之间最小间隔距离 道路日平均机动车流量(日平均车辆数)采样口与交通道路边缘之间最小距离(m)PM10SO2、NO2、CO和O3300025103000 600030206000 15000453015000 400008060400001501002.2 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参数及系统配置方案 2.2.1 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系统介绍

10、为了使对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预警和形成分析成为现实,我们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整理了一套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站的系统配置方案。该方案是在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配备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的必要系统,我们定义为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2.2.1.1 基本概况 l l工作电源:AC 220V10%,50Hz l l工作环境温度:040 0C l l工作环境湿度范围应:090 l l工作方式:连续自动工作 l l安装方式:导轨安装组合式机架2.2.1.2 监测项目 l l气态污染物 l l有机气态污染物 l l颗粒物(气溶胶) l l气象因子 l l能见度2.2.1.3 特点介绍 l l点式仪器

11、 l l自动采样 l l世界专利的脉冲紫外荧光技术及世界最高精度的分析仪器。 l l所有仪器均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l l所有监测分析仪输出的数据能够自动换算为标态浓度; l l监测系统能够连续采样分析,自动定时通标气检查,整个子站可无人值守l子站数据采集及中心控制系统提供中文子站及中心站软件,子站微机采用最先进的工控机设计,中心站软件以WINDOWS为操作界面,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方便。l具有0-100mv,0-1,0-5,0-10V模拟输出方式,提供RS232/485双向数字通讯接口l各项资料自动传输、远程自动和手动控制、故障诊断及报警等基本功能。整套系统的有效数据捕获率优于90%;l数据采

12、集与传输完整、准确、可靠,采集值与测量值误差1l各项技术性能达到美国EPA要求2.2.2 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的具有的功能 1、 具有大气常规因子连续监测功能 2、 具有空气特征污染物的连续监测和判断功能 3、 具有空气特征污染物污染成因分析功能2.2.3 系统组成 大气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系统可对环境空气质量和空气特征污染物进行24小时自动连续监测。该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环境监测中心站和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子站。其中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子站包括采样系统、气态污染物分析仪器、有机气态污染物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校准装置、气象测定仪、子站数据采集等。子站监测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至环境监测中

13、心站进行实时控制、数据管理及图表生成。1. 标准型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测站配置表 监测类别仪器名称厂家仪器型号功能作用常规与空气特征污染物因子监测SO2分析仪ThermoFisher43iNO2/NO/NOx分析仪ThermoFisher42iCO分析仪ThermoFisher48iO3分析仪ThermoFisher49iPM10分析仪ThermoFisher1405系列PM2.5分析仪ThermoFisher空气特征污染物判断因子能见度监测仪BiralSWS系列空气特征污染物判断因子气象参数LufftWS500-UMB空气特征污染物成因分析黑碳监测仪ThermoFisher5012MAAP空气特

14、征污染物成因分析臭氧前体VOCs组分分析系统AMAGC 5000 VOCGC 5000 BTX空气特征污染物成因分析在线离子色谱监测系统ThermoFisherUGR9000系列空气特征污染物成因分析质控系统动态校准仪及标准物质ThermoFisher146i对常规气态污染物设备校准和检查零气系统ThermoFisher111,1150VOC校准系统AMADIM200对VOC系统校准检查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ThermoFisher附件材料2.2.4 i 系列仪器特点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我们在保持C系列仪器良好的稳定性、灵敏度等特点的基础上,对仪器的功能进行了扩展,进一步优化了仪器内部结构和外部设计,推出了新型的i 系列产品。 Thermo Fisehr Scientific的NOx、SO2分析仪经历了从42、42C、42i和43、43A、43B、43C、43i多个系列的演变过程。现在的i 系列是最新最先进的型号。 i系列仪器的特点: a) 增加了网络端口,在局域网上可被远程访问 b) 大屏幕液晶显示 c) 可用户定义的快捷键 “软键”功能 d) 增强数据存储性能,4M闪存 e) 优化的设计加强了电路的通用性和集成性 f) 易于维护的内部布局i系列仪器优化的内部结构增强了电路的通用性和集成性且便于维修i系列通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